在房地產市場經濟裡,有非常多的指標可以用來檢視房價是否合理。例如,「房價租金比」:把房價除以租金得到的倍數,代表你買到一棟房子後出租多少個月可以完全回收。在大多數的狀況裡,一百五十到兩百個月(約十二到十七年左右),算是合理的狀況;而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好比紐約、東京、香港,就有可能超過三百個月(超過二十五年),已經超過一般合理性的房價標準,而台北的房價租金比高達444個月(資料來源: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09803/IssueID/20100624),我們能夠合理地推斷,北市房價遭到刻意的炒作,有泡沫化的危機。
除了房價租金比之外,我們還可以藉由其他指標,包括「房價所得比」(上班族要不吃不喝多久才能買到一棟房)、「房貸負擔」(每月房貸本息佔所得比例)、「房貸餘額佔GDP比例」、「租金報酬率」等等,而台北房價目前在各項指標中,均顯示大幅超越正常合理的水準(資料來源:http://money.udn.com/report/storypage.jsp?f_ART_ID=215283),從許多歷史經驗中,當以上指標超越一定的幅度時,該國經濟便是走向泡沫經濟大崩潰的時刻(2008年金融風暴就是從房貸問題引爆、1990年日本泡沫經濟也是由房地產泡沫化所引發)。
房市的崩潰首先影響到的是營建類股的股價、導致股市崩盤,而後以不合理的房貸做為暴利來源的體質不良金融機構將會接連倒閉(好比雷曼兄弟公司倒閉效應),接下來經濟崩盤便會像是骨牌效應一般席捲全國,演變成倒閉潮與失業潮,最終引發社會不安與治安敗壞,爆發街頭抗爭,甚至造成革命、政局動盪。
有識之士皆已發現台北房價的不正常泡沫現象,終於逼得政府必須開始出手打房,以遏止如野火般蔓延的房價攀升問題,與最終可能導致的政府當局領導危機。房價問題導致的民怨有可能成為導火線,一舉觸發人民對執政黨的不滿,使下屆大選變天。
假如打房對全民有益,那麼誰在反對打房政策?
打房政策是透過對投資房地產所獲得的轉手暴利課以重稅(非自用住宅兩年內轉手課以特別稅),此外在民眾購屋的稅率減免上提高門檻(自用住宅定義從嚴認定)。這兩項政策直接衝擊到的,就是以炒作房地產獲利的投資客,以及透過房地產交易抽取高額佣金的房地產掮客與房屋仲介。其次則是趁著房價不合理高漲時推出大型天價豪宅建案的建商,以及其下游的相關產業,將會因為房市由熱絡轉趨降溫,而可能因市場萎縮、獲利減少、週轉不靈而導致財務危機。
顯而易見的,這項政策直接衝擊到的,都是有錢的投資客與大財團、房地產投資集團、建商等等,而有錢的投資客中甚至有許多是海外資金,來自香港、大陸。這些人佔了全台灣極少數的選票,然而他們所掌控的財富、資金、人脈、影響力與發言權,則是撲天蓋地的。
媒體反對打房政策,到底是反應誰的聲音?
政府第一波打房政策公佈之後,開始出現了反對打房政策的報導(新聞網頁: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5/2/2n20j.html),當我們在一般的媒體中看到關於反對打房政策的標題時,很有可能下意識地認為,輿論普遍反對該項政策,所以這項政策很有可能是不合時宜、不合民情,導致民眾反感。然而當我們仔細閱讀其內容,卻發現該篇報導的消息來源全部都是建商與房地產業者,這時我們才能從中發現箇中奧秘。
原來該篇報導完全是反對打房的那極少數人放出來的消息,也就是炒作房地產的獲利者。當他們炒地皮賺大錢時,房價飆漲的痛苦由全民承擔;一旦政府開始打房,代表輿論的媒體,卻只為財團說話,開始批評政府的不是。應該代表政策監督角色的媒體第四權,在政府做出一項對全民有益的政策時,卻完全淪為財團的打手,濫用監督與輿論的權力。這樣的媒體,實在完全羞辱了社會契約賦予媒體第四權的神聖意涵。
於此同時,隸屬反對黨陣營的媒體也對打房政策提出批評(新聞網頁: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6/11/2n3u2.html&seti=5),一樣又是一個只看標題似乎會認為打房政策引發民怨的報導,然而細究其內容,則是就政策面批評自用住宅判定從嚴的規定。
筆者認為站在遏止炒作、維護人民最基本住房權利的觀點,在自住房屋的定義下嚴格把關是必要的手段。此外,該篇報導並沒有註明有多少民眾堅決反對,內文中只是寫到「而民眾支持政府打房之餘,也有不同的心聲」、「從嚴認定自用住宅的標準,卻也讓一般民眾的權益跟著縮水」等等結論,跟標題「民批太嚴格」所容易讓人產生人民堅決反對的誤解,則相差甚鉅。
媒體固有角色是監督政府和社會、扮演第四權,台灣大多數人民真正的盼望,希望公權力能遏止炒作、使房價回歸正常的心願。作為輿論代表的媒體,職責便在確實反映房產真相與問題,這才是專業新聞應有的作為,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