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第九屆每日新聞節目獎得主/採訪報導 陳詩婷
《原視》〈族語新聞e達〉,透過讀報方式,將有關原住民的民生、政策、法律等生活面向的每日新聞,以部落族語即時傳達給族人,獲得評審青睞,榮獲第9屆卓越新聞獎「每日新聞節目獎」。《原視》族語新聞團隊第一時間難掩心中情緒,大聲歡呼。新聞團隊製作人黃芷庭激動的表示:「很感謝評審們的肯定,〈族語新聞e達〉在今年2月開播,播出9個月後得知入圍卓新獎,今天獲獎對於第一次製作節目的我來說,是很大很大的鼓勵。」
時事與傳統 全都即時傳播
「〈族語新聞e達〉是前端的時事與傳統的結合」,黃芷庭解釋,當初設計〈族語新聞e達〉主要目的,即為將每日報紙的重大國內外新聞,及與原住民切身相關的議題。透過族語新聞團隊14位老師的即時翻譯,呈現給部落族人。除了讀報新聞外,自製節目內容如「山海智慧」、「我們的話」及「我們的歌」,介紹族人流傳下來的大自然智慧、族人由來、部落語言、部落音樂等訊息。一方面培養新生代的族語主播,另一方面則傳承族語文化的命脈。
「不該以主流的社會價值觀檢視原住民世界」,黃芷庭表示,原住民有太多珍貴的智慧值得學習,很多部落的人文思維非常先進前衛,甚至這些想法是有別於一般平地漢人的認知範圍。以隔代教養來談,一般漢人認為在祖父母的教養下,小孩子可能產生偏差行為,或在知識教育上有所斷層,容易衍生社會問題等。但在原住民的部落卻恰好相反,給祖父母帶的小孩不僅容易承繼古老的部落智慧,也能耳濡目染部落語言,對原住民古老的文化傳承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另一方面,黃芷庭語重心長的說:「原住民的訊息單靠《原視》,力量真的太薄弱了,我非常希望能與其他商業電視台合作,甚至免費播映我們自製的節目內容都沒關係。」她認為,部落珍貴的文化擁有讓人產生共鳴的力量,而這些源自於台灣土地的原始面貌,其實是台灣人民生活的重要資產,但往往被主流社會以異文化的眼光看待,希望藉此機會能提高原住民訊息的能見度。
好新聞能產生共鳴的力量
「一則好的新聞除了『教化人心』外,還能『引起共鳴』。」
黃芷庭強調,尤其是人物新聞最能引起民眾共鳴的力量,印象最深刻的是台東縣菜販陳樹菊女士樂善好施的新聞,原本由地方報發掘報導出來,最後躍升為國際上的大人物。「我特別喜歡做『小人物做大事』的報導」,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善的力量,一旦小人物默默努力付出的新聞引起迴響,就很容易激發人的愛心。
此外,莫拉克風災期間,一群甚至不是新聞工作者的網友,透過網路把當時還很封閉的山區災況傳散出去,才讓社會大眾意識到災情的嚴重程度;甚至關注災後重建的南方部落重建聯盟等等,都再再表明一股新興的「民間草根力量」正在崛起,報導新聞不再是媒體公司的專利,每位公民都是一個記者。黃芷庭說:「這種由下往上的力量,『小人物做大事』是很感動且深刻的,」。
堅持新聞人的職業道德
「我一直滿堅持新聞人的職業道德,希望在能力範圍內樹立良善的風氣。」
政大新聞系畢業的黃芷庭說,過去待在商業台有收視率的考量,在用詞上會比較聳動,過程中,內心小小的新聞人會抗衡、搏鬥;但進《原視》後,是以大眾傳播媒體保存部落優美的文化,拯救即將消失的語言,承載的是文化傳遞的使命。
黃芷庭感動的說:「當我上台領獎看到在座許多昔日的老師,我想大聲說:『老師,我沒有愧對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