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11東日本發生大地震帶來海嘯與核爆的複合式災害,不僅震驚全球、成為近期媒體關注的焦點,後續的報導也在傳播領域掀起對於「災難」與「新聞」的相關討論。卓新論壇第4場「從日本複合式震災,談如何強化台灣災難新聞的報導」,4月14日於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舉行,邀集業界代表包括聯合報特約主筆卓亞雄、公視製作人黃明明、TVBS國際新聞中心主任楊樺,以及學界代表同時也是媒改社成員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世新傳管系助理教授羅慧文,聚焦日本災變報導經驗,探討在緊急危難時刻中,媒體如何強化功能以發揮應有的社會責任? 論壇現場 媒體、公民和同學參與熱烈 |
針對台灣媒體在日本災變新聞處理上,各方輿論已有褒貶不一的反應。在詳盡報導和分析災難現況,以及製作許多鼓勵、安撫的新聞內容,乃是值得讚許的部分。但媒體仍有表現不佳而備受批評,諸如過於聳動報導、新聞資訊不盡正確、部分新聞談話節目過於荒誕等,值得社會各界共同討論。論壇主持人,卓新會董事、台大新研所教授張錦華開場時特別強調,論壇的目的並非是為了指責台灣媒體,而是希望透過眾人的討論並加以改善災難新聞報導。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認為,台灣媒體的通病在於沒有防災、救災以及復災的觀念,當災難發生經常看圖說故事、延伸報導而不加考究,往往拿唾手可得的資訊或是情緒加以渲染,或是塑造輕鬆易執行的議題進行報導。她呼籲媒體可從此次事件,反省媒體的角色以及新聞工作的態度,從錯誤中學習進一步改善。而公視製作人黃明明與世新傳管系助理教授羅慧雯皆表示,面對災難,媒體的首要任務就是救災,待災情穩定時,還需要發揮媒體監督的功能。 照片:左起羅慧雯、黃明明、卓亞雄、張錦華、許瓊文、楊樺 |
![]() |
熟稔核能以及環境議題的聯合報特約主筆卓亞雄則認為,「複合式災難,便要具備複合式知識」,災難新聞中媒體重點工作即是如何正確地傳達資訊與知識。以日本震災為例,多數的訊息都來自於外電新聞,因此媒體在新聞編譯的過程中,除了注意轉譯中文的精確外,更需要注意到新聞內文所欲傳達的概念是否正確。再者,由於災難新聞會涉及到許多包括自然、科技等專業知識,那麼新聞工作者如何提供正確、有用的知識,乃是災難新聞報導的主要考驗。除此之外,新聞從業人員還要意識到未來會有何種變化,找出因應措施,例如日本災變後,日本福島當地廢棄物處理問題、人口安置問題、醫療問題等,媒體都需要比民眾更提早一步想到這些問題。
TVBS新聞台國際中心主任楊樺認為,災難新聞報導的困難與問題在於事件發展的不確定性太高,沒有人可以確定誰的意見就是正確的。是以,科學傳播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讓記者能夠在專業知識領域中運用科學知識正確有效地報導,是新聞同業可以共同努力的目標。
相對於在台灣媒體因種種問題而進行內部反省,回頭觀看日本NHK電視台報導日本震災,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NHK新聞表現優劣,正可以做為他國學習或者借鏡的參照。公視製作人黃明明即以同為公共媒體的角度,從制度面著手,她指出NHK之所以能夠提供完整的海嘯來襲畫面,就是因為NHK在平時各地就已佈署14架直升機因應突發狀況,這也點出日本與台灣公共媒體在資源預算以及人員配置上,就有先天上的差別。世新大學羅慧雯則強調,日本將媒體節目與防災功能進行的聯結,是值得國內媒體學習的。但TVBS電視台國際中心主任楊樺也不忘提醒眾人,NHK在災難新聞的處理仍有些問題,包括報導角度過於正面、規避政府究責問題,也需要加以檢討。
本次論壇焦點乃在,由於災難發生時是在一個資訊的有限、真相不明及持續發展的狀況,因此媒體報導災難新聞的角色與工作,涉及許多重要面向,包括在災難發生前,平時就要做好防災以及災害預報的工作;災難發生時,對於災害現況必須要正確地傳導資訊與知識,避免過度延伸以及渲染報導幫助;災後的撫慰陪伴,並且還要冷靜處理災害分析,報導肇事、責任與應變的工作,甚而可協助觀眾預估未來發展以及後續因應。種種面向涉及的是媒體在非常時期的專業表現,如何強化因應,今天的論壇開始許多反省,也期待在這些反省之後,台灣媒體能夠更加專業化。
論壇影音全記錄:
20110414卓新論壇之一:從日本複和式震災 談如何強化台灣災難新聞報導?
20110414卓新論壇之二:從日本複和式震災 談如何強化台灣災難新聞報導?
20110414卓新論壇之三:從日本複和式震災 談如何強化台灣災難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