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廣播歌仔戲風行臺灣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真歡喜又擱在這個時間在空中和大家見面,歡迎大家繼續收聽歌仔戲「孫龐演義」。昨日咱講到孫臏被龐涓陷害削去雙足,不得已只好裝瘋,希望瞞騙過龐涓,唉呀!孫臏究竟有法度逃出生天嗎?煞來如何呢~咱繼續給聽落去~~」 廣播歌仔戲於台北放送局首播 |
廣播歌仔戲屬於廣播劇之一
台灣的台語廣播劇開始於1942年10月。首次播出由呂訴上編導,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的「宣戰佈告」。歌仔戲走入廣播界則是1957 ~1955年間。這種情況與當時收音機的普遍,以及台語、古裝電影興起後,內台戲漸漸被逐出戲院的生態有著絕大關係。
廣播歌仔戲團雖然號稱為「團」,但實際上成員並不多,文武場早期只有一支主旋律大廣絃,甚至沒有武場,被稱作「民謠式」的唱法。後來才慢慢加入鑼鼓、月琴、吹管樂器,甚至薩克斯風、黑管(嘿噠仔,也就是豎笛)。
1960年廣播歌仔戲相當興盛。其中,成立於1962年的正聲「天馬歌仔戲團」,更將廣播歌仔戲推向巔峰。歌仔戲名小生楊麗花女士早期即是該團的演員。國寶級歌仔戲演員廖瓊枝女士,也曾在「中華」、「中廣」電台之「汪思明廣播劇團」翻唱歌仔戲曲;王金櫻、翠娥等也皆從廣播歌仔戲起家。
廣播歌仔戲所唱的戲碼與內外台差不多,大多拿當年出名的戲碼來演唱。而演出時並無劇本可讀,依舊沿襲內外台戲的習慣,由講戲先生說明故事情節梗概,再由演員自行發揮,也因此作戲功夫的「腹內」式相當重要。由於廣播歌仔戲是透過優美唱腔,以及感性的口白而直接扣人心弦,因此演員不需有身段做表,而全心在聽覺上下功夫,因此對於演員的唱腔磨練,是相當有助益的。
廣播歌仔戲受到歡迎,播出時間相對延長許多,以往的曲調不敷使用,大量曲調便隨之產生,並從流行歌曲中吸收具有起承轉合的七言四句型曲式。曲調可以分為三方面:閩南與流行歌曲、國語流行歌曲和歌仔戲樂師自創編作的新調。
為順應時代潮流,在唱腔中引進了流行歌曲,即便是專為歌仔戲編作的新創曲調,亦偏向流行歌曲風格。這些曲調除了豐富歌仔戲內涵之外,也為歌仔戲添加了很多新的生命,藝人們通稱這些不同於傳統歌謠的曲調為「新調」或「變調」。廣播歌仔戲熱就一直持續至電視歌仔戲竄起才走下坡,終至絕跡。
廣播歌仔戲,顧名思義即在廣播電台播放的歌仔戲節目。1954、1955年間,廣播電台延覽人才,製作歌仔戲廣播節目,例如:民本、中興、中聲、正聲、民聲、國聲及華聲等廣播電台,均有廣播歌仔戲的節目,60年代更達到最高峰。新興娛樂的興起亦影響廣播歌仔戲的生存,使得廣播歌仔戲也漸漸式微。廣播歌仔戲的特色是只能用耳朵聽,不能用眼睛看,所以視覺上的事物,如人物造型、服裝妝扮、身段動作…等,完全靠演員的敘述、音效的輔助,再訴諸觀眾的想像力,方得以具體化。由於廣播注重聽覺享受,所以這個時期創作了相當多的曲調,諸如:「中廣調」、「更鼓反」、「送蓮花」、「豐原調」等。亦有從流行歌曲吸收養分而創作的曲調,諸如:「運河悲喜曲」、「母子鳥」、「娼門賢母」、「秋夜曲」、「南風謠」…等。
50年代初期,內台歌仔戲【註二】一片榮景、廣受歡迎,不只臺灣民眾愛看,也深受撤退來臺的外省軍民歡迎,當時都還會定期到軍中演出「勞軍戲」。而後在知名戲劇學者呂訴上先生的奔走之下,於1952年成立了「台灣地方戲劇協進會」(1953年方正式成立),推動地方戲劇改革,同時開始定期的地方戲劇比賽。 |
![]() |
但到了5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台灣現代化的腳步加快,廣播、電影、電視等新興媒體逐漸普及於民眾生活,逐漸形成了新的娛樂消費習慣,內台演出逐漸式微。此時,歌仔戲也調整自身腳步,開始與這些媒體結合,延續生存發展的機會,當時最受歡迎的便是「廣播與電影歌仔戲。」
解釋名詞:
【註一】廣播歌仔戲是舞台之外,使歌仔戲首先轉形的是廣播界。廣播界在民國四十三、四十四年間,開始對歌仔戲產生興趣,於是先在內台戲的現場錄音,然後再在電台播放,後來因為音效不佳,便改由電台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直接在錄音間邊唱邊錄。
廣播歌仔戲在盛行的時候,由於播出時間長,故需要大量的曲調,所以除了演唱傳統的歌仔調外,又由流行歌曲中吸收具有啟承轉合的七言四句形曲式,而這些曲調,除了豐富廣播歌仔戲的內涵外,無形中也給歌仔戲添加了許多新的生命,而透過廣播的傳送,優美的唱腔及想像空間的加大,都使收聽者如痴如醉,不自覺的跟它哼唱起來 。
【註二】內台歌仔戲是指在室內戲院、並收取門票的職業性演出。歌仔戲完成大戲的形式之後,愈來愈受歡迎,1925年左右,進入室內舞台演出,開啟了內台歌仔戲時代。
內台歌仔戲以營利為目的,觀眾必須買票方得以入戲院看戲。演出前通常由演員穿著戲服至街頭綵街,以吸引更多觀眾,增加票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