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顧問、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教育部顧問、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陳東升  

  教育部將於今年度啟動的「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綱計畫」,2月25日、3月2日、3月7日,分別於靜宜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舉辦分區聯合徵件說明。
  教育部顧問陳東升表示,延續過去教育部推動過的中程綱要計畫,教育部提供的預算,是為了實施先導性和實驗性的計畫,所以能得到經費的學校其實並不多,通過率大約不到20%,實際上各校都積極進行爭取。
  這次推動的方向分別是「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強化台灣特色之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及「未來想像與創意人才培育」三大中程計畫,目的在於協助大專院校精進人文社會教學品質,以及鼓勵人文科技跨領域合作。陳東升表示,從大專院校開始實施,將有助於向下扎根以及逐步推廣新興人才培育的觀念,教育部希望在經費有限的之下,能透過一系列的中綱計畫,讓部分學校扮演領航者的角色。
  參與過去教育部計畫的學校中,先做出楷模與標竿的學校包括中央大學、台北醫學大學、靜宜大學、弘光科技大學、環球科技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這些學校相對重視跨人文、科學的公民教育,學校投入的資源也較多。教育部顧問陳東升表示,儘管不是所有學校都有能力提供綜合型的大計畫,這些學校實施的計畫有大小之別,但對於大專院校將面臨少子化趨勢所造成的招生問題,應可用特色經營來突顯優勢,不論對於培育人才或是學校管理而言都有加分的作用。
  這次計畫的徵稿於四月中旬截稿,今年八月一日開始實施,每年將實施成果審核,自民國100年起到103年止,最多為期四年。陳東升指出,這一系列的計畫已推動多年,不僅因應時代需求,也相應與國外接軌。

因應未來需求 反映社會問題
  延續教育部過去教育部所推動的一系列中綱計畫外,媒體素養能力也延續「通識教育」的規劃,反映台灣社會環境問題需求。針對目前台灣新聞媒體生態,在大專院校施行媒體素養教育,能讓未來人才體認媒體對人們感知外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響,進而瞭解媒體組織怎麼產製訊息、如何建構形象及意義,並進而對媒體訊息保有開放、批判及省思之能力。
  教育部顧問陳東升指出,過去師大大傳所教授陳炳宏所規劃的媒體素養課程就得到良好的成效,學生們反應佳,陳炳宏也多次獲得優良教師獎。

  陳顧問還補充,老師們提出的申請計畫可以是全校性、跨領域的,也可以是單一課程計畫。
  這次的先導型計畫要點,主要希望培育倫理、民主、科學、媒體及美學等公民核心能力。陳東升指出,這五項核心能力實際上並非完全切割,而是相互交流的,教育部開放這項徵件計畫,就是希望排除享有最好資源的學校才能執行有特色的課程規劃,更希望不同院校都能爭取成為不同課程類別的標竿,引導其他學校能對提升學校課程與教學環境有所共鳴。

借鑑國外經驗 共享教育資源
  陳東升表示,教育部推動相關計畫至今已有一定成果,其中,建立至今已有三年並具一定知名度的「全國通識網」就設置了優良通識課程庫。這些課程都經過評鑑和審查後才成為公開資源,智財權的部分也已相應解決,這是為了方便更多教師與學生享有優質資源。
  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的「正義」課堂在網路上點閱率超高,最近就出版為中譯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而這正是來自國外的「Academic Earth」這個教學網站,近年來頗受好評的它,蒐集來自哈佛、耶魯、柏克萊、史丹佛等名校的影音課程,目前更有大陸網站將其部分翻譯成中文,成為自修課程中豐富的免費資源。
  由於線上資源網站和科技的發展趨勢,陳東升指出,可以期待未來更多讀者下載後、通知作者以進行進一步交流的情況出現,這將有益於知識分享;教育部所提供的計畫資源儘管有限,但分享方式應可更為多元和滲入生活。他更強調,所謂的先導和實驗計畫,精神是在於嘗試過後才知道機會和發展性為何。在實踐與嘗試中,一系列計畫的推動,相信能夠帶動臺灣的媒體教育更啟發性和發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