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頒獎典禮上,有位得主以獨立媒體人的身份一次抱走三項大獎,分別是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類即時新聞獎、電視類專題新聞獎,她就是朱淑娟,因為熱心直爽的個性,她更常被親切地喚作「小豬姐」;她在感言中提到,評審要肯定的絕不只是她個人,更是對當前媒體環境中「獨立報導精神」的期許。

當獨立媒體人 一樣可以養活自己

  朱淑娟曾說,雖然自己中年才轉行當記者,此後卻再也沒想過要換別的工作;然而,長達十年的主流媒體生涯卻讓她發現:「想做一個『真正的記者』已經無路可走。」於是2009年四月聯合報人事調整時,她毅然決然投身獨立媒體。

  常有人問她:當獨立媒體人,不怕餓肚子嗎?她說:「當初我評估過自己的狀況,認為可以靠積蓄過一段時間,一開始不會想著賺錢,反而很開心終於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報導了。」事實證明,擁抱理想不必然等於窮困潦倒,2010年她的收入雖然無法和從前在主流媒體時的薪水一樣,但也不比當今新進記者少。

  朱淑娟除了受邀寫稿和課程演講等收入之外,更會主動追蹤議題,再和需要的媒體合作,例如榮獲本屆電視類專題新聞獎<水的難題>系列報導,就是她與公共電視台的合作成果。

唯有累積 才能讓記者成為專業

  追根究柢,朱淑娟認為獨立媒體人的生存關鍵在於「專業」。她直言,主流媒體已無法耕耘公共議題,必須要仰賴長期追蹤特定議題的獨立媒體人。從前報社允許記者長年深耕一條跑線,所以她會建議學生先到主流媒體接受磨練,「但如今主流媒體不鼓勵你深耕,甚至有人跑了四、五年還沒辦法累積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能力,只能每天應付新聞。」

  她提到,由於媒體組織頻頻精簡人事:「現在記者除了本身擁有多條跑線之外,有時還要幫忙代班,如果今天十個部會開記者會,會跑到瘋掉吧?怎麼可能有時間累積對一個領域的專業?」雖然媒體生態改變了,但朱淑娟寧願轉型成獨立媒體人,也不願棄守她的原則,還是堅持「專注才有辦法累積知識與人脈。」

  還在主流媒體時,朱淑娟就積極聆聽大大小小的環評會、記者會和研討會,雖然不見得有助於作品見報,但她卻認為:「記者會只是所有訊息的開始,還需要發掘其中名詞潛藏的意義,再去聽相關研討會,這樣一環扣一環,碰到問題時不要輕易放掉。比如聽到國光石化PM2.5的污染,你可以照著寫進新聞,但也可以查書、詢問專家,搞清楚它到底是什麼意思。」最近她參加學術研討會時,教授看到她還說:「全中華民國最認真的記者來了!」。

  這個習慣也讓她的報導總是走在主流媒體之前。2006年6月30日中科三期環評大會上,全場只有她一個記者;她的作品「中科三期‧環評與司法的論戰」獲得本屆公共服務報導獎,「中科四期‧風暴從這裏開始」更榮獲平面媒體類即時新聞獎,評審指出,她的努力促使大家重新思考「新聞即時性」的意義。

  除了知識,朱淑娟認為累積人脈也很重要,「你可以寫完新聞就走,但也可以留在現場認識每個人。」她認為自己能成為獨立媒體人的關鍵,就是透過深究建立專業能力,再透過人脈找到各種媒體的合作機會。

「不會因為害怕就不報導」 反而會更嚴謹地處理新聞

  臺灣立報記者胡慕情在她的部落格中曾經回憶,當她拒絕了環保署公關科給的百貨公司禮券時,「公關科沒有再說服我。對我一笑,而後說:『只有妳和小豬姐姐沒拿。』」胡慕情也提及,朱淑娟曾因一貫「拒絕『不對的事』的態度,而不斷遭受刁難。」

  朱淑娟自嘲,從前在報社時常會接到黑白兩道的「關切」電話;當了獨立媒體人之後,也曾經擔心過這樣的問題,但她表示,自己想報導真相的渴望,遠遠大過這份恐懼,既然不會放棄報導,她反而會更嚴謹地處理議題,包括善盡查證義務、確認事實;在生活上,也盡量避免交際應酬,她說:「這倒不見得是外在壓力,反而是修為問題。」

主流媒體與公民媒體之間互相消長

  朱淑娟的部落格「環境報導」有個副標題:「我還會留在地球」,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何榮幸說:「只要看過『環境報導』部落格的人,大概都會同意,此處堪稱台灣最深入、詳盡及兼具批判性的環境資訊基地之一。」

  當初選擇急流勇退,朱淑娟坦言:「如果今天主流媒體還保有公共報導精神和理想性,我還有當獨立媒體人的空間嗎?還會有公民新聞存在的價值嗎?」

  在朱淑娟採訪環境議題的過程中,發現公民記者不只是旁觀記錄而已,他們往往也是社會運動的一份子,她以苗栗大埔事件為例,有感而發:「我常覺得公民新聞比傳統新聞更加『純粹』,一來,他們寫新聞的目的就是想改變事件,二來,作品不用經過報社篩選與刪減,更能忠實傳達現場。」

  「也許有人會批評公民記者寫的報導沒有產、官、學三方並陳;也許會嫌影片拍得不夠好,但你不可否認,就是因為有這些持續關注最新發展的公民記者讓現場被看見、讓議題持續發酵,才引起主流媒體接續報導,使議題逐漸成熟。」她甚至表示,在地方記者遭大幅裁撤之後,一些媒體主管轉而透過PEOPO公民新聞網獲得地方消息。

身分認同的焦慮 盼建立獨立媒體聯盟

  朱淑娟說,雖然她鼓勵有志者選擇獨立媒體實踐理想,但不可諱言的,獨立媒體人經常遭遇重重困難,例如不會收到採訪通知、主流媒體記者都有的資料卻必須自己要、甚至被拒於新聞現場之外;因此,她希望未來能建立獨立媒體認可機制,以對抗官方故意挑戰身分的質疑。

  事實上,由於她持續衝撞既有價值觀,一些單位也慢慢習慣她的存在,「有一次到南部去採訪營建署辦的國土計畫法草案公聽會,官員看到我還問:『淑娟,你台中場怎麼沒來?』」

  面對獨立媒體的未來,朱淑娟期盼能夠仿效紀錄片工作者職業工會,成立獨立媒體聯盟,聯盟形式或許可以解決採訪時所面臨的身分問題。她認為獨立媒體應可借重彼此的專長、相互支援也擴大人脈圈,還能透過互相推薦適合的接案機會,尋求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