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卓越新聞獎基金會於台大新聞所,以「讓事實攤開在陽光下-我們需要好的調查報導」為題,舉辦今年第五場的卓新論壇。
卓越新聞獎增設調查報導獎
論壇開始之前,首先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先生、執行長邱家宜小姐宣布今年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的頒獎辦法,今年特別的是,卓越新聞獎首度於平面類和電視類增設調查報導獎。今年卓越新聞獎邁入第十屆,調查報導獎的新增具有十足的象徵意義。不僅代表卓越新聞獎對於新聞獎勵、鼓勵優質新聞的工作更邁前一步,同時也會臺灣新聞界開啟了第一個以調查報導為名的新聞獎獎項。
![]() |
胡元輝認為調查報導是新聞業重要的核心,涉及新聞是否能給予真實,不可因為新聞業的經營模式而被抹煞,設立調查報導獎是讓經營者們意識到調查報導對新聞組織是重要的,並且是值得投資的,不會因為經營環境的關係,無法繼續重視,狹義上是可以增家新聞組織的聲望,廣義上是可以對民主社會是有意義,是民主社會發展的基礎。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也強調設立調查報導獎項是為經營者知道調查報導的重要性,以提供更多的支援和空間。 |
談到調查報導的題材,邱家宜表示調查報導和專題報導不同的部分在於調查報導有真相揭露,包括結構性不正義、政治弊案、企業醜聞等等,藉此揭露被權勢者所刻意掩飾、隱藏的惡行,與社會利益有關的,為社會發揮第四權。 | ![]() |
我們需要好的調查報導
記者會後,緊接召開卓新論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擔任主持人,邀集去年囊括三項卓越新聞獎項的獨立新聞記者朱淑娟、中央社優秀的資深記者陳清芳,以及過去曾經是優秀新聞同業如今對調查報導鼓勵不遺餘力的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照真等人,眾人共同討論調查報導的重要和意義。
正式進入座談,交通大學助理教授林照真認為調查報導對於新聞界是基本動作,廣義而言,每一位記者都是調查的,記者本應該具懷疑的精神,去調查新聞來源的每個資訊是否為真;狹義上有三個定義,第一個針對的是有權力的人,如政治人物、財閥;第二個是被隱藏的事實是會影響到廣大的公共利益;第三個是必須由記者主動進行的。
林照真也指出調查報導對台灣的新聞界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台灣的環境並不像西方記者可在媒體組織的支持下,擁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調查。然而我們必須體認到,若沒有調查報導對台灣社會是很大的阻礙。林照真認為台灣新聞界今日對於調查報導的主動、積極性、是不夠的,像是塑化劑或是總統弊案的新聞都是由檢方發現,記者跟著報導,記者僅是擔任傳聲筒的角色。
調查報導的限制和突破
中央社資深記者陳清芳則提出調查報導的五個限制,第一為媒體環境成本考量;第二個新聞類型上的資訊取得困難,如政府公益的研究機構其資料都必非完全公開或是需要付費;第三個困難如醫學、科學或環保議題,涉及到資訊門檻;第四個問題是關於法律的保障;第五個問題則是新聞該在哪登出,關於編輯平台是否願意讓你登出,以及是否有資金自費出版。
獨立新聞記者朱淑娟以自己為例,舉自己過去的例子,其認為制度造成台灣的新聞要深入地進行調查是困難的,像是報社中的記者所報導的部分是壁壘分明的,記者不能踩別人的線,或是題材涉及到各個不同的單位,無法長期深入的追蹤一議題。
對電視台而言,畫面的呈現是一大問題,林照真以美國為例,在報導調查報導時,若無法拍攝,會使用隱藏式的攝影機,並以字幕註明。或者是用各種的喬裝,來取得新聞資訊,這可能遭受法律刑責,但林照真認為在民主社會的法律中,是給予新聞報導很大的自由。調查都需要記者縝密的思考和抽絲剝繭,最困難的是記者的起頭,如何發現到問題,發現到問題後,有心進行調查的記者,一定可以克服畫面上的呈現。朱淑娟也認為電視新聞需要畫面的確是調查報導的難處,有很多文字上可以表達出的部分,難以讓畫面輕鬆的呈現。然而,朱淑娟舉在公視製作調查報導的經驗,請多一點的人一起採訪,運用不觸犯法律的技巧進行拍攝,此外,運用關係也非常重要,記者必須要有勇氣。
調查報導代表新聞的最高價值
調查報導與幾百字的即時新聞不同,其是會對社會造成影響力,朱淑娟認為調查報導所需的思考和邏輯脈絡才是新聞媒體應該受的訓練,林照真則對調查報導認為新聞媒體界有很多的問題,但這反應出台灣整個社會的問題,而新聞界的問題關係到民主社會的發展,因此也說明了調查報導為何如此得需要被關切,她相信台灣新聞界若有有心的人努力,一定可以帶來改變。
延伸參考
卓新論壇:「讓事實攤開在陽光下-我們需要好的調查報導」現場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