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原本任職於微軟的林三元進入中華電信基金會任執行長,生命歷程中的起伏與遭遇讓林三元體認感恩生命與關懷社會的意義。因此長期關懷社會人文的發展,本身也是許多公益活動志工,關於人生的感動也從不吝於向大家分享。三年來,藉著多年累積的經驗、能力、創意及熱情,帶領中華電信基金會前進邁進,以期對社會公益活動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創造更多的效益。
看見數位落差背後更大的難題
「為什麼數位落差在台灣是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問題林三元認為,台灣社會目前所存在的「知識落差」、「數位落差」問題,背後凸顯的是「求知落差」,林三元強調知識是脫貧非常重要的管道,但台灣孩子對於求知這件事情卻有很嚴重的落差,好奇心是學習的第一要素,有好奇心才能激起對學問的渴望,進而產生學習力。台灣本身是一個小海島國,先天的地理距離不大,應不至於造成城市與鄉村發展出現太大的落差,然而卻可以發現目前臺灣城鄉在資訊近用和普及上,落差頗為懸殊,這是社會一大隱憂。
進一步觀察,台灣的科技產業十分普及,臺灣人理當有更豐富資源和更多機會去使用到各種電腦和網路資訊,理當有更多人可以獲得網路或數位學習的資源。然而數位落差問題不應該被單純化為電腦和資訊的使用,林三元提醒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數位資訊(以及電腦設備)如何被用?他關心的是假使數位落差背後還有求知的落差時,當求知慾缺乏,即使有好的數位網路工具也淪為遊戲的場域。這樣一來,要改善數位落差問題,也就不僅是改善器材設備而已。
林三元認為,如果我們能更深一層去思考,台灣引以為傲、帶來年年經濟成長茁壯的科技產業是根植於在貧富擴大、環境汙染的基礎上,臺灣人理當比世界上任何國家更珍惜、善用資訊網路科技,如果反其道而行,而將電腦科技產品與通訊網路多半放在玩樂與沒有建設性的活動之上的話,那豈不是是白白犧牲了這片土地的付出與台灣人民的血汗?因此,中華電信基金會長久以來即以行動來呼籲社會大眾,並以實際可行的計畫,引導社會大眾與公部門,點出數位落差的核心問題在哪裡?如何用民眾能接受的方式,引導社區住民,尤其是身為父母與社會工作者,如何善用各項電腦網路資訊的資源、更深刻瞭解該如何進弭平數位落差的工作;當成人被培力落實了以後,才有能力與耐心引導社區,尤其是偏鄉的孩童懂得讓這些電腦設備用在正途之上。
要讓數位資訊成為知識的工具
林三元以台灣公益小尖兵沈芯菱為例說明,沈芯菱認為環境並不能成為阻隔學識的牢籠,只要有心有實踐力就能化小為大,不只幫助自己也能為他人付出的基石。因此數位工具不應做為遊戲工具,而應是夢想的實踐與知識的傳承。
可惜,現在有為數不少的數位E化資訊站或數位機會中心(DOC),往往在少了社區民眾的參與與關心付出之下,最後反成為只是拿來玩線上遊戲的免費網咖,少了原本應有的學習氛圍,這令林三元感到痛惜,因此他強調,改善「數位落差」的問題真正要落實的不僅只是科技與設備的更新,而是人們求知的心態與社會認知的再造。因此,唯有使用者真正體認到電腦不是做為遊戲與消遣的媒介,而是提升自我實現的可能性與增進知識實踐的真諦時,「數位落差」才會真正減緩。尤其偏鄉孩童在許多方面資源不如城市,能正確善用網路與科技媒介顯得更為重要與迫切。因此,對於執行消弭數位落差這個持續的計畫,現階段真正的難題反而是在,社會人文層面如何改革的問題。
而就基本的社會結構面來談,當然經濟問題、貧富不均的現象日益擴大,這也不利於消弭數位落差的工作。因為,中華電信基金化執行長林三元認為:「數位落差僅是經濟落差浮現出的表象,經濟落差造成所有的落差」。
把問題擺在成功之先
林三元表示現今各個科技王國都在發展雲端科技,但雲端科技在台灣的發展願景卻令人憂心,理由在於雲端科技需根植於三大基石:第一是一個「尊重著作權」的社會,第二是重視ICT(資通訊科技)的價值,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自問自己:「台灣是不是一個求知慾夠強的國度?」,因為一個電信規格層級雲端服務的架設所費不貲,如果相信這個服務價值的市場越大,業者可以較低的服務費用(甚至免費)切入市場,根據過去成功的市場法則(如線上遊戲),必須能在一、二年之內累積相當的用戶規模,有了商業運行與獲利模式,那才算是成功的第一步;政府的雲端服務雖然不用錢(其實是納稅人買單),但是如果連懂電腦常上網的人不夠多,民眾是無法感受到政府雲帶來甚麼價值與服務的﹗
以新北市為例,依據行政院研考會的統計顯示,從九歲以上竟然有超過90萬人是需要被「縮短數位落差」的對象!這也解釋了為何「縮短數位落差」是政府重要的施政方針,同時也成為「未來國力強弱指標」的普世價值,由此反思,臺灣要發展雲端科技,不能只在硬體設備與軟體服務有無好壞來著墨,更要深沉思考哪些基礎面在阻礙服務的推動?當台灣民眾普遍求知慾閱讀習慣不足,那麼雲端閱讀的市場規模怎可能壯大成長?當民眾不會普遍上網去政府網站接受服務,政府雲怎能期盼政府耘的成功與普及?不重視ICT的中小企業主如果還是習慣於擠壓員工的勞力,少於投資於教育訓練與ICT設備,這些老闆們只問雲端服務會多省企業開支的話?企業雲會蔚為風潮嗎?
民眾對於著作權尊重的態度,會展現在它消費的模式,雲端或線上音樂服務就是個指標,如果民眾還是習於盜拷,音樂創作市場將會大幅萎縮,當我們面對台灣的音樂市場整體產值從1997年的123億到2010年僅有15億,我們能期盼雲端音樂在台灣紮跟放眼全世界華人市場嗎?
對於減緩「數位落差」和其他社會問題困境,林三元秉持正面積極的態度,「微軟的管理哲學給我的訓練與考驗是在執行企劃時,反問我障礙是甚麼?有甚麼解決方案?面對這些阻礙,該如何執行計畫?」,過去的工作經歷讓林三元相信,永遠要懂得將「思考難題」擺在「思考成功」之前,要先把問題與危機都真正思索過一次,並設想出解決策略以期因應各種不同的狀況,這樣才能夠讓計畫順利完成。林三元認為對於時下年輕人最大的憂心是學習動力不足或是過於功利化,在面對這個已然被數位網路科技剷平的世界,「台灣人,尤其是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要努力充實自己面對改變甚至引領改變,先決條件要能謙卑地面對自己的不足與時間的寶貴」如果數位網路科技可以更有效率地增進學習,帶來影響或是新的創意,那就得增加面對它實用於學習的比例,如此,台灣的新一代才有更多的能力與創意替自己爭取到好的戰略位置,也才有機會將台灣帶到一個嶄新的時代。
最後林三元也分享了在社會服務過程中獲得的感動,以埔里良顯堂基金會創辦人陳綢阿嬤為例,即使面對年輕時的貧困與癌症病痛的折磨,仍將孩童的笑臉視為為最為珍貴的止痛劑,以數十年的時間,投注在弱勢青少年的扶持。基金會在服務合作的夥伴中不只看到台灣的未來,同時也獲得繼續專注於『縮短數位落差』的耐心與動力。
延伸閱讀:
林三元執行長許多想法和分享,可進一步參考他的部落格「三塊趴趴走」(http://big3dollarstw.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