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星期二,是《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又一個高潮日子。下議院兩個小組委員會繼續分別連場聆訊有關問題,人們看著電視直播稀客傳媒大亨梅鐸迫於無奈地披露與英國首相卡梅倫(臺譯:卡麥隆)的密切關係,也看著因為竊聽醜聞而受牽連剛引咎辭職的倫敦警察總長史蒂芬生(Paul Stephenson)一臉無奈地解釋為何特別厚待梅鐸的新聞集團旗下高層人士。

  展開聆訊的,一個是文化、媒體及體育事務委員會,梅鐸父子二人(Rupert Murdoch和 James Murdoch)、現已被捕保釋候訊的新聞集團前行政總裁布魯克斯女士(Rebekah Brooks),都分別出席了。另一是內政事務委員會,剛辭職的正副警察總長史蒂芬生及葉慈(John Yates),以及警方公關主管都分別出席了。

  前一委員會要尋根究底,想問清楚在《世界新聞報》及所屬的新聞集團內,是誰下令或批准竊聽的;後一委員會則想弄清楚警方重開竊聽醜聞調查的經過,以及追究警方在聘用公關顧問及用人方面,與新聞集團之間有否利益輸送關係。不過,一如預料,總共十多小時的聆訊,顯然都問不出特別結果。

  竊聽醜聞在2007年有2人被判入獄之後,原已告一段落,經警方今年年初重開調查後,據警方透露,從已被判入獄的私家偵探Glenn Mulcaire所搜獲的懷疑竊聽名單,上有名字3870人,涉及約4000手機號碼,約5000地線電話號碼,警方至目前為止已查證其中超過170人可能曾遭竊聽,涉及各界人士。

  竊聽醜聞近期的發展已導致《世界新聞報》停刊,新聞集團也公佈停止全面收購英國天空電視台的計劃,而在警方的刑事調查方面,目前已有十名由記者至前任總編輯先後被捕,不過,全部都尚未起訴而獲准保釋候訊。

兩小組委員會聆訊無甚結果

  對於兩個小組委員會的聆訊,一名大律師事後指出,小組委員會雖然各有十多名跨黨派國會議員擔任委員,形同十幾司會審,但除極少數有法律專長背景外,多數議員都掌握不了盤問方法,所以,雖然經過長時間的聆訊,問不出結果也是意料中事。

  不過,整日的幾場聆訊雖然在關於竊聽醜聞方面無甚新意,但在政界與媒體關係方面,則有一些公眾期待已久的答案,引證了梅鐸的新聞集團在英國政壇確屬舉足輕重。

  對於竊聽醜聞,梅鐸父子二人的回答基本上就是事前毫不知情,事後也不姑息了事,他們只一再強調從不容許屬下職員作出任何非法勾當。

  在回答與首相的交往方面,現已80高齡的梅鐸承認他多次應邀前往首相府,都是由後門進入的,因為首相不想張揚、被外人拍攝到他們會面的照片。梅鐸說:「卡梅倫當上首相後不到幾天,便邀請我去首相府,也是由後門入去的。飲杯茶聊聊,他要答謝我的支持,沒有談別的什麼。」

  新聞集團旗下媒體,包括現已停刊的星期日小報《世界新聞報》、最暢銷小報《太陽報》、高端大報《泰晤士報》,以及實力與英國廣播公司分庭抗禮的英國天空電視台,以前都一直支持工黨,但在上屆大選前則全部改變立場,改而支持保守黨,對選情變化起了重大作用,保守黨之能夠上台,卡梅倫首相當然非要答謝不可了。

  據首相府發表的數據,在卡梅倫首相上任一年多來,梅鐸和他新聞集團旗下的高層人士已曾作客26次。

新聞集團高層乃首相常客

  竊聽醜聞另一主角人物,曾任《世界新聞報》總編輯的新聞集團原行政總裁布魯克斯女士在小組委員會上回答質詢時,先行交代因為現已因竊聽事件被警方拘捕保釋候訊,所以,對委員會一些敏感問題,她將不予作答。

  對於誰下令竊聽的問題,她總說不是她,是誰她則不知。她並說,英國報界都慣於外聘私家偵探去查探資料,新聞集團也這樣做吧了。

  在回答有關與首相的來往關係時,布魯克斯女士說,前兩任工黨首相布萊爾及布朗都曾多次邀請她前往首相府見面,她也是新首相卡梅倫的常客,不過,「次數則少於工黨首相。」

  小組委員會質問她卡梅倫首相曾否要求她不做某些新聞,她說:「沒有。」

  已辭職的倫敦警察總長史蒂芬生在出席小組委員會聆訊中,極力否認警方在聘用《世界新聞報》前副總編輯華立斯(Neil Wallis)出任警方公關顧問的甄選過程中有任何偏私之嫌。華立斯早前已被警方拘捕,是竊聽醜聞重開調查後十名被捕者之一。

  倫敦警方的公共關係部門現有45名全職人員,據報其中10人以前都曾在新聞集團旗下的媒體工作。

  委員會也質詢史蒂芬生在例常款待倫敦新聞界時,為何特別偏重新聞集團的高層人士,他則引用一些數據回答。

  他說:「新聞集團旗下各報擁有英國42%的讀者,當我們警方要跟新聞界打交道時,您說該跟誰呢?」

全盤檢討政界與媒體關係

  在英國社會,新聞媒體與政界關係一向密切,議員/政黨/政府需要爆光,爭取選民支持,傳媒方面需要權威消息,打開市場,這是雙方共生關係的基礎。為做好文宣工作或有利於與媒體溝通,政界人士/團體往往樂於聘用有媒體經驗的人,而大型媒體集團在政界中備受器重,當然也是客觀因素促成。

  卡梅倫首相在處理竊聽醜聞中屢次申明必將竊聽的人繩之於法,並要重新檢討媒體的規管問題,以及端正政界與媒體的關係。

  在野工黨則一直力圖將事件政治化,將竊聽醜聞的矛頭指向卡梅倫,不停批評他曾經重用現已被捕的《世界新聞報》另一前總編輯庫爾森(Andy Coulson)出任傳訊主管,指他判斷失誤,用人不當。

  在7月20日星期三下議院對竊聽醜聞的辯論中,保守黨及工黨都互相藉機嘲弄對方曾經重用有失專業操守之嫌的媒體背景人士。

  看來這場由新聞集團在美國的競爭對手《紐約時報》重新挑起的竊聽醜聞,未來還將引起公眾的熱烈關注,警方的任何刑事起訴必將引來重大震撼;這場風暴在導致新聞集團的信譽遭受重創之餘,也將對英國整個媒體的運作及規管,以及政界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帶來深遠的影響。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看節目:
BBC iPlayer-Select Committees:Phone Hacking Committee

BBC iPlayer-BBC News Special:Phone hacking: Evidence to the Culture, Media and Sport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