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我越來越習慣聽書,甚至迷上聽書。在公車、捷運上,在騎單車、健走時,使用能夠播放音樂的手機,聆聽一本本書籍的語音書摘,從中學習作者的思考模式,分析具有理論深度的生動個案。幾年下來,不知不覺聽了大約兩百本書,享受與閱讀大異其趣的知識洗禮。
話說從頭。我是個通車族,廿三年前進報社編報,十七年前回大學任教,每天往返交通時間都超過兩小時;去年搬回宜蘭定居,通車到台北教書,來回更超過四小時。為了不浪費漫長的搭車時間,我一直在車上讀報、看書、聽廣播;但車子一路晃動,讀報、看書很傷眼力,廣播新聞政論節目又黨同伐異 有損智力。我雖然繼續讀報、看書、聽廣播,但總覺得不舒服。
五六年前,我開始使用數位隨身聽和智慧型手機,我將收藏多年的CD歌曲輸入,在車上聆聽,放鬆心情;但搭車時間太長,我覺得聽歌之外,也該聽些有新聞性、知識性的東西,於是上網檢索可供下載的網路語音資源。我瀏覽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的網站,又用「podcast」、「有聲雜誌」、「有聲書」、「網路廣播」、「演講MP3」等等關鍵字搜尋,結果發現一個個語音知識寶庫。
第一個讓我驚喜的是《交大愛盲有聲書網》,它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天下雜誌》、《科學人雜誌》等文字媒體的語音版MP3檔案讓人下載;這些語音版由志工朗讀,音質不及廣播優美,但頌讀的文章——特別是封面故事、深度報導——大多精采深刻,比多數廣播節目更發人深省。我越聽越入迷,覺得報章雜誌若能積極發展語音版,一定可以抗衡廣播電台,爭取通車族乃至開車族青睞。可惜我還來不及看到報章雜誌語音版,就被這網站逐出門外,因為它從去年起改為會員制,只准領有殘障手冊的盲胞入會聆聽。
第二個讓我驚豔的是《博客思聽》,它將報章雜誌尚未發展的語音版,用書籍來實現。《博客思聽》創立於二○○五年,致力於將書籍中的重要觀念,轉換成有聲格式,讓民眾自由下載、隨時隨地傾聽學習;六年來已經製作三百多本書籍的有聲書摘,包括《地球是平的》、《消息經濟來了》、《網客聖經》、《N世代衝撞》、《140字推爆全世界》、《海星模式》、《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大想法策略》等名著。
《博客思聽》先請編輯萃取書籍的核心概念、重要案例,寫成大約七千字的書摘,再請音色動人的主播朗誦,每篇書摘朗誦三十分鐘,大約分成三大段、十幾個小段,用廣告和音樂區隔,讓人輕鬆地用耳朵吸收知識。我聽著聽著,發現自己的學習方式漸漸改變了:以前讀書,像是準備考試,字字細讀,生怕遺漏細節,卻常忽略總體架構;現在聽書摘,聽不到太多細節,卻可以掌握作者的核心概念、思考架構,這比細節更有啟發性。
就這樣,我聽了兩百本書摘。有些書和我的專業領域有關,聽過書摘擷取的思考架構,再買原著來詳讀細節,更能掌握要點、消化吸收;有些書和我的專業領域無關,聽了能夠開闊視野,還能學習不同領域、不同名家的思考方式,同樣受益匪淺。
第三個讓我流連忘返的是《公視有話好說PODCAST》,它是公共電視時事評論節目「有話好說」的語音版,讓無法定時坐在電視機前面收看的我,能夠下載檔案隨時收聽。在名嘴亂政的浪潮中,「有話好說」是極少數還保有專業性、知識性的時論節目,它製播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國富論」、「綠能週」專輯,以及探討環保、教育、勞動權益、居住正義、社會福利的節目,都能邀集真正的專家,就事論事地評析,讓閱聽人了解問題的癥結和可能的對策,我幾乎每集下載細聽。
第四個讓我讚嘆的是幾位學者和作家的有聲書,他們都在廣播電台主持節目,將節目精采內容結集成有聲書出版,類似報章雜誌作家將專欄內容結集出書。我特別喜歡蔣勳和吳錦發的有聲書:蔣勳在IC之音主持「美的沈思」節目,內容彙集成「身體美學」、「生活美學」等系列;吳錦發在綠色逗陣主持「發哥開講」節目,先後出版兩部精選集,第一部講述台灣歷史和文化,第二部闡釋賴和、葉石濤、夏曼藍波安等作家的作品。兩人風格不同,但同樣引人深思。
這些語音資訊,不僅排遣我搭車、騎車、健走時的無聊,讓我以比較輕鬆、宏觀的方式吸收新知,也讓我看到報紙、雜誌、書籍、廣播、電視內容語音化、行動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台灣手機普及率早已超過百分之百,iPod等數位隨身聽也幾乎人手一機,越來越多人習慣在開車、搭車、騎車、走路時聽音訊,這些聽眾需要服務,這個市場值得開發,期待報紙、雜誌早日推出有聲版,期待更多廣播、電視能將節目語音檔開放下載;期待能有更多的媒體 製播更多智慧的聲音,讓人們能夠在傾聽中學習、成長。
又:本文所述,只是網路語音資訊的滄海一粟。在台灣,《活水網》網路讀書會深耕多年;在中國,《反波》曾獲《德國之聲》選為全球最佳播客;在新加坡,Mr. Brown Show 諷刺時政;在歐美,The Mercury Theater on Air 提供《福爾摩斯》、《孤雛淚》等經典名著的廣播劇聲音檔,讓民眾下載;這些都是珍貴的語音寶庫。當然,還有更多我所不知道的語音資源,敬請網友補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