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法》修法後至今超過半年,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針對政府新聞置入問題持續關注。並於本月舉行座談會,分享近來「反收買新聞」聯盟對於相關議題之觀察與資料整理。座談會中邀請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劉蕙苓、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以及媒觀執行祕書李子瑋等人一同反思與探討政府收買媒體的問題與現象。

  對於媒觀此份報告內容,陳世敏認為相當重要且完整,點出現行法規實行後,媒體所另沿伸出的問題。尤其針對《預算法》於本年一月二十六日實行後,政府部門利用平面媒體,包括《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中刊出廣編特輯充當新聞之現象做出仔細的觀察整理。

新聞邊界模糊 商業利益混水
  今年一月十日媒改團體成立「反收買新聞」聯盟,並提出四點要求:

(1)反對政府收買新聞,禁止政府從事任何新聞的置入性行銷。政府應立即進行修法工作,並提出行政院版法案;
(2)立法院應加速《預算法》、《政府採購法》、《公務員服務法》、《衛星廣播電視法》、《廣播電視法》等相關法令的修正與增訂「反置入」條款規範,明文禁止政府編列置入性行銷之宣傳費用,並且明訂新聞節目不得接受任何置入性行銷;
(3)朝野政黨應規範從政黨員,以及所提名之候選人,不得進行新聞置入性行銷;
(4)媒體應制定自律規範,承諾對公眾負責,貫徹編業分離,停止要求記者從事業配相關工作。

  對此,李子瑋也分享,透過報紙文字包裝內容後,許多置入性新聞與消費類型新聞邊界模糊,在整理過程中時常遇到模稜兩可的狀況,這也顯示出報紙版面遭「廣編」滲透之甚。其中以本年二、三月份之新聞版面為例,四大報廣編特輯總則數為四十三則,其中,《中國時報》以十四則居冠,其他如《聯合報》為十三則、《自由時報》十一則、〈蘋果日報〉則為五則。

  本年四月一日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雖已召開-「愚人節:馬政府愚弄人民?立即停止「掩耳盜鈴」的新聞置入勿用「廣編特輯」魚目混珠記者會」。

  然而,四大報之廣編總數仍有增無減,當月(四月)廣編總數仍高達39則。對此,李子瑋解釋當時正值「世界花卉博覽會」的舉行末期,政府置入行為尤為嚴重。這也顯示出,政策之下各媒體之自律行為並無明顯改進,令人憂心。

政府置入是臺灣特殊現象
  對於政府利用「廣編特輯」置入政府訊息,張錦華強調,若仔細分析先進國家的置入行為便可發現,「政府置入」這絕非是所謂「世界各國的潮流」。

  張錦華認為「置入性行銷」造成新聞專業淪喪,瓦解了新聞專業的目標、倫理以及記者自主性,是媒體災難也是民主的災難。

  劉蕙苓也強調,但在民主社會中,媒體最可貴的便是能發揮監督的角色。政府不該因政策宣導而花錢購買媒體。否則便是拿納稅人的錢來欺騙納稅人。如此,又如何冀求人民對媒體言論有所信任?因此,透過論壇的討論與檢視,希望有朝一日能達成所有媒體人的理想與期待。

延伸閱讀
《反新聞收買運動大事記:從《預算法》修法後半年來之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