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解密因為財困而要暫停爆料了。這一個聞名天下的非營利網站 (WikiLeaks,另譯維基揭密或維基洩密)由2006年底開始不時在網上發佈它所取得的各類密件,尤其是去年底開始揭露的美國外交密電內容,讓世人得以透過美國外交官筆下瞭解多個國家的國情秘辛,亦看清楚各地不少政治人物的虛偽真面目。
維基解密2010年11月開始洩露的25萬份美國外交密電,其中涉及台灣的三千四百多件,早前由並無任何從屬關係的台灣版維基解密自行譯成中文陸續發佈,震動台灣政壇,至今仍餘波盪漾。
維基解密一直鼓吹全球資訊自由開放,自稱大揭秘做法已為世界新聞史寫下新的一頁。不過,這種纖毫畢露的揭秘手法,是否過猶不及,以及是否真能促進政治開明與言論自由,目前仍屬見仁見智,難有定論。
去年底,維基解密聯同世界多份大報,包括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西班牙《國家報》(El Pais)、 德國《鏡報》(Der Spiegel) 及法國《世界報》 (Le Monde) 選擇性地洩露美國外交密電,此後,維基解密本身則毫不意外地招致美國政府全面反擊,既千方百計遮罩其網路,又促成美國網域名稱系統提供商EveryDNS終止維基解密wikileaks.org的域名服務。美國政府也被指幕後指使各大金融機構對維基解密施行大封殺行動。
95%各界捐助無法收取
維基解密創辦人阿桑奇 (Julian Assange) 10月24日星期一在倫敦舉行記者會,剖白維基解密當前的嚴峻困境。他說,因為財力不繼,維基解密迫不得已由本星期起暫停一切發佈資料作業,以便集中所有資源來對抗大封殺和積極進行籌措經費;他坦言大封殺已使維基解密陷入存亡關頭,新年前若還不能撤銷大封殺,網站恐怕再撐不下去。
維基解密不是無人捐款,而是無法收錢。阿桑奇聲稱,各大金融機構、銀行、信用卡公司、網上轉帳公司正實行聯合大封殺,終止提供服務,使維基解密無法收取各方捐助95%以上。這些國際性金融服務公司包括Visa、 MasterCard、 PayPal、Bank of America、Western Union 和 Post Finance。他說這些公司都已向「美國政治集團」壓力低頭,阻截其網站收受各界捐助。
阿桑奇批評這一財務大封殺「既蠻橫又非法,絕非一個負責而公開的方法,有欠民主監督或透明開放。」他說,「美國政府找不出法理依據將維基解密列為美國金融封鎖的對象,但則透過一些政治化的美國金融服務公司繼續對維基解密耍出封鎖手段。」
阿桑奇又稱,這「具危險性、迫害性及絕不民主的大封鎖」已使維基解密累計(以大封鎖開始當日的捐款數字計) 至今收少了各方捐助達4至5千萬歐元 (1歐元折合新台幣約41元)。他說,在被封殺之前,每月平均收到世界各地捐款有10萬歐元,在遭封殺後,絕大部份捐款都辦不了過戶,現在每月平均只收到6至7千歐元。
維基解密將在多國興訟力求突破封鎖
為求突破財務大封鎖,維基解密已在多個國家開始進行「訴訟前行動」,這些國家包括英國、冰島、丹麥、比利時、美國、澳洲。另外,現已進行的一項訴訟是呈請歐盟公平競爭當局對「Visa 及 MasterCard的錯誤做法」展開調查。無可置疑,各項訴訟必將所費不菲,也將曠日持久,短期內難有結果。
阿桑奇聲稱,其網站將需要2.2百萬鎊(1英鎊折合新台幣約47元)來應付未來12個月的開銷。
他說:「真是事不尋常,這麼一個高科技組織現時的收錢方式,竟是靠收取支票或郵寄現款,又或算是比較現代的方法即以手機發出短訊捐款。」維基解密現已設立一個新的籌款網頁,呼籲支持者可以利用銀行轉帳、郵寄現金或支票,或購買「可產生收入」的維基解密禮品如T恤、錢包之類。同時,目前僅有一些小型的網上轉帳公司如BitCoin 及 Flattr 可以處理維基解密的捐款轉帳。
另一方面,現年40歲的阿桑奇本人也官司纏身,還在應付因涉嫌性侵犯而要將他由英國押往瑞典審訊的引渡聆訊。
阿桑奇說,網站籌措得來的款項將不會用於他個人的性侵官司之上。他說,網站歸網站,個人歸個人,他會以另一戶口來收納各界對他個人訴訟的捐助。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WikiLeaks blockade is an existential threat, says Julian Assange | Media |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