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過境,橫掃台灣造成土石流、水災等諸多災難。截至2009年9月8日為止,已造成至少673人死亡、26人失蹤,農業損失超過新台幣195億元,是台灣氣象史上傷亡最慘重的颱風。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洪貞玲帶領學生走訪屏東排灣部落,聆聽部落族人的心聲與重建故事,完成《大武山的歌聲》一書。這本書的完成,不但留下災民生命與重建歷程供社會借鏡,更透露新聞教育的自我定位、創新實踐與深刻反思。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麗雲表示,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公民記者有機會發聲,挑戰主流媒體的角色。
公民記者崛起
林麗雲認為,過去大眾傳播媒體必須培訓專業記者,記者以客觀中立的角度報導新聞。隨著數位科技的發展,新聞報導的門檻降低,公民記者也能為自己發聲。她提到,公民記者是以公共參與為中心,直接為自己發聲,新聞報導不再客觀中立,而是以公民記者的立場與思維出發。公民記者的崛起,記者的典範轉移。
19世紀末,科技逐漸進步,工業化與都市化帶動大眾報刊的興起,媒體需要專業記者投入。專業記者的報導,應以科學客觀的精神,不受到個人主觀意識及機關控制。林麗雲說明,過去台灣的記者希望能發揮影響力,所謂的影響力是讓國家領導人看到報導,就能間接地影響國家政策。但是,她同時指出,現在時代已經不同。
公民社會的力量興起,數位科技變遷,成為公民記者崛起的兩大動力。林麗雲認為,目前主流媒體發生許多問題。她以置入性行銷為例,廣告與新聞應該分開,可是現在的主流媒體卻堂而皇之的置入。她認為,雖然主流媒體的記者典範仍然在存在,但公民記者興起已逐漸挑戰主流媒體的角色。
「漏未報導」的新聞
參與《大武山的歌聲》撰寫的台大新聞所畢業生查慧瑛現身說法,她指出,如果沒有深入進駐屏東,不會發現主流媒體漏了什麼新聞、未報導。台大新聞所碩三同學林巧璉認為,深入災區,要避免「以台北看天下」。
查慧瑛說明,泰武或許不像小林村或那瑪夏獲得主流媒體的關注。由於缺少媒體的報導,社會認知泰武的重建早已完成。她指出,如果沒有深入泰武,就會以為泰武「其實也沒有很大的災難」,這是「不需要關注的地方」。可是,長期進駐泰武才發現,原來泰武也是個受創甚大的災區,只是主流媒體不關注。
林巧璉認為,作為新聞研究所的學生,好像無法為災區做什麼。但是,她發揮新聞專業記錄災區,為災區寫歷史。她認為參與《大武山的歌聲》,給予她許多啟發。如果未來從事記者工作,有機會處理災區重建的相關新聞,不能只採訪重建會的官員,災區民眾的意見也是再現事件的重要一環。
新聞業的重建
卓越新聞獎董事長胡元輝認為,《大武山的歌聲》呈現主流媒體沒有報導的聲音,大學不該只是象牙塔,而應該走出學校、參與社會的公共議題。
他提及,美國自從金融風暴以來,新聞媒體裁撤許多新聞從人員,更重要的是,地方報導與調查報導的減少。他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例,老師帶領學生寫調查報導,這是參與社會的方式之一。甚至在某些大學,非營利機構會進駐大學,與學生一同完成調查報導。
他說明,這是因為美國的傳播科系對於新聞業的重建是有責任的,而且也相信學生有能力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