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Publica於2008年六月正式營運,是一個非營利且獨立的網路新聞中心(newsroom),致力為公眾利益進行調查報導,專注於「真正重要」與具有「道德力量」的新聞。
傳統報業危機下投入調查報導
民眾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之轉變,以及印刷出版技術與形式的推陳出新,迫使美國傳統新聞產業面臨嚴峻考驗。特別是在網路的時代裡,發表意見的平台與管道不勝枚舉,但卻鮮少看見有價值的報導,簡單的說,我們正處在一種主觀意見多於客觀事實的傳播趨勢,看起來是一種社會進步,但有朝一日必定是一個問題。在新聞實務的呈現上更是如此,攸關公眾議題與公民真正需要的重大新聞報導質量銳減,正威脅著民主社會價值。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調查性新聞」(investigative journalism)與「公眾利益」(public interest)的結合,以揭發社會不公、伸張正義為主的深入報導,仍是別的媒體所不易取代的。不過許多新聞機構卻都將這種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的「調查性新聞報導」視為一種費時費工的奢侈品,因為需投入很多的資源、專業的人力、與很長的時間,在製作過程中又可能發生一開始認為有報導價值,待一直挖掘後越顯價值減少。此外調查報導的困境,不僅是記者缺乏資源受限於時間和預算,很難在其例行的報導中再額外做深度調查,甚至連「調查報導記者」的人數也在大幅減少中。
因為正視著前述危機與需求,ProPublica投入調查報導,肩負守望民主政治的重責,它們無黨派、無意識型態,不遊說也不鼓吹大眾,遵守新聞專業與倫理,其成立目的與使命在透過道德力量進行深度的調查新聞報導,揭露那些濫用權力與失信於公眾的政府、企業與其他機構(醫院、學校、工會等)的不當之舉,進而促進社會改革。儘管ProPublica的調查新聞目的在舉發、揭露社會的不公義,但在調查內容發佈前多方聽取回應、求證,以修正報導至最符合真實的狀況,過程公平嚴謹。
非營利的專業調查團隊
ProPublica總部設在紐約曼哈頓,2007 年宣佈成立,2008 年開始運作,同年六月正式發行出刊。由前華爾街日報編輯Paul Steiger擔任總裁兼總編輯、前紐約時報調查報導編輯Stephen Engelberg擔任執行編輯,與 34名資歷豐富且專職於調查報導的記者一同工作,堪稱陣容最堅強的新聞團隊。
成立至今,ProPublica 2010與2011年分別以「紐奧良一家醫院在風災後為病患進行安樂死調查報導」與「華爾街金錢機器(投資弊端致金融風暴)系列報導」連續兩年獲得美國普立茲新聞獎的肯定,寫下「首度獲獎的網路新聞組織」與「首次純網路報導得獎作品」的紀錄。除此之外,ProPublica所進行的調查報導也在近年內獲得許多其他獎項。(詳見http://www.propublica.org/awards/)
相較於其他非營利新聞組織,ProPublica擁有較充裕的營運經費,除了主要的贊助者Sandler基金會允諾每年投入資金來支持它的運作外,P roPublica也很積極的尋找其他機構或基金會的捐助,爭取各項經費的補助。在2011年,更宣告願意在其網站上刊出贊助者或廣告,但誠如ProPublica的營運理念與堅持一般,他們只願意挑選理念相符、對公眾有益的合作者。
跨平台合作,發揮最大影響力
為了讓每篇調查報導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ProPublica不吝於其他媒體合作,透過不同的平台與管道讓更多人看見這些攸關大眾的公民議題,包含平面報章雜誌或其他媒體。ProPublica不只是經常與具共識的媒體合作調查採訪,更免費將報導內容供給傳統的新聞媒體刊載與播放,在 2010年一共製作了 140 篇調查報導,供給超過40 家合作媒體採用。除此之外,只要你遵守「創用CC」(creative commons)條款(標明來源、不得改作),即可免費引用ProPublica網站上的所有內容,展現出網路資源的開放特性。ProPublica 除了刊載自己的報導,也刊載別的媒體的調查報導,有時為同一則報導相互印證、繼續追蹤,並隨時修正報導的錯誤,盡量讓報導完整,同時,希望在這樣的合作與互動模式下鼓勵更多人投身於調查報導這個領域,一起製作具價值性的新聞。
參考資料:
林金玉(2011)。非營利模式與新聞業之未來發展—觀察網路新聞組織ProPublica 之崛起。2011年10月9日,取自http://rnd.pts.org.tw/p1/2011/05/ProPublica.pdf
為了人民!網路媒體ProPublica獲普立茲獎。2011年10月10日,取自http://blog.udn.com/dk1858camry/5215960
新聞價值的重現(2011)。2011年10月10日,取自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704
關注公共利益Propublica期以調查報導監督民主政治(2010)。2011年10月12日,取自https://feja.org.tw/modules/news007/article.php?storyid=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