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星、名人與傳媒之間經常存在一種又愛又恨的關係,英國報業竊聽醜聞的獨立調查連日來的公開聆訊就在不斷重覆聽證著這一類的故事。

  著名女歌星夏洛蒂‧澈奇(Charlotte Church)初出道時為了討好傳媒巨子,慷慨不收十萬鎊歌酬在1999年梅鐸迎娶鄧文迪(Wendi Deng) 的婚宴上演唱助興。日後大紅大紫起來了,過程中梅鐸旗下報章及電視媒體可說不無助力,到她既成藝壇紅人時,一舉一動也引起公眾注意,成為各媒體狗仔隊跟蹤對象,而梅鐸旗下報章這時則不遺餘力,比其他媒體更落力揭發她的私隱,既收買她舊情人大爆倆人性愛細節,也查出其父婚外情,其母企圖自殺,圖文並茂大肆報導,總之專人專組跟蹤偷拍她私人生活一切活動,連相關親友也是涉獵的對象。其後,警方查緝梅鐸旗下《世界新聞報》早前的竊聽案時,證實她也曾遭竊聽,後經獲賠償了事。

  歌星在公開聆訊上大吐委屈,她說,為了保障私隱,近年來已多次跟傳媒打官司或申請禁制令了。

  女作家羅琳(JK Rowling)在1997年首次推出《哈利波特》新書之時,傳媒報導也有一分助力。其後小說暢銷全球,改編多部電影賣座一時,作家本人的號召力也成為小報追獵拍攝的對象。狗仔隊日夜在家門外守候,甚至說服或收買鄰居以便架設長鏡頭拍攝她的一舉一動,一切家庭活動或遠赴外地旅行在沙灘游泳情形也被長鏡頭一一拍攝。大作家在公開聆訊中訴說種種跡象顯示電話已遭傳媒竊聽,苦不堪言。

個人力量無法抗衡強大傳媒
  為了禁制多份小報報導其私人生活及兒女瑣事,申請禁制令或打官司至今已不下50次。她訴說,部份報章為了促進銷路而追蹤發掘名人私隱,手法實在也欺人太甚了。

  一名失縱女孩瑪德琳‧麥卡恩(Madeleine McCann)的醫生父母也出席聆訊作證。2007年他們舉家在葡萄牙渡假,當小女兒失蹤初時,為尋找女兒,需要傳媒相助發出尋人呼籲,但後來這種正面的關係變質了,傳媒不斷追蹤纏擾,也誤報他們成為葡萄牙警方偵查的可疑對象。為此打官司,告誹謗,結果獲得賠償及在報上道歉,但這幾年來,女兒一直找不到,卻歷遭傳媒負面報導帶來了莫大痛苦。他們感到個人面對強大的傳媒,往往招架無力。

  著名電視電台節目主持安妮‧戴蒙( Anne Diamond)二十多年來活躍幕前,享受名氣的同時,也成為狗仔隊跟蹤的對象。小兒子不幸夭折後的家庭葬禮被狗仔隊以長鏡頭偷拍登出,全家難過不已。然而,在報章主動要求下,她也曾配合發起運動,募捐經費來贊助造成其小兒死亡的兒童猝死症的相關研究。她說,傳媒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而壞的一面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多管一下的。
  這節目主持本身也是一名記者,多年來既做電視電台也撰寫報紙專欄及專題報導。她認為,採訪手法越軌情況,電視電台不算嚴重,要加強管束的是報界,尤其是小報的出軌採訪手法。

小報慣用狗仔隊
  其實,她這一說法也點出了英國傳媒一個基本的經營生態,就是市場競爭情況,報界比電視激烈得多。電台電視因有公營的BBC在,而BBC的公營本質使其基本上沒有太大收視壓力,向以雄厚實力半壟斷性地操縱慣性收視收聽,以致餘下的商營電視市場之間反而競爭減少。報界則不然,沒有公營成份,全部私營,在百家爭鳴下,激烈競爭成為必然。當然各報各有其市場定位,而向以媚俗路線爭取讀者的多家小報,以狗仔隊追蹤各類八卦消息,則已蔚為風氣。但無論如何,說到用上私家偵探甚至竊聽黑入手法,逾越法紀,那畢竟是太超過的了。

  對於很多名人與傳媒之間的關係,往往由好變壞的現象,一名作證的老行尊也作出分析。阿拉斯泰爾‧坎貝爾(Alastair Campbell)曾為《每日鏡報》效力,後被前首相布萊爾延攬出任首相府傳訊主管,這職位英國傳媒喜以spin doctor(輿論導向軍師)稱之。他說,很多名人初出道時為爭取宣傳,樂意於跟傳媒事事合作,但到功成利就晉身名氣中人時,本身的號召力也使自己成為具有新聞價值的人物,於是個人私隱到頭來成為傳媒落力發掘的目標。名人此時變得對傳媒事事提防,謹慎到不得了,由利用傳媒轉為防避傳媒。遺憾的是,這種由好變壞的過程一般都是單向的。他又指出,英國部份傳媒盛行一股唱衰的作風(culture of negativity),藉以符合他們報紙的商業利益。

  目前,竊聽醜聞獨立調查的公開聆訊還在繼續進行,可以預料,調查結果將對英國報業帶來某種程度的加強約束,應該是免不了的。不過,管還管,至於名星、名人與傳媒之間的又愛又恨關係,基於互相需要的基本因素似終存在,將來還會繼續下去。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Leveson inquiry day by day – interactive | Media | guardian.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