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報業市場競爭激烈,其中走媚俗路線的小報市場尤甚,既盛行以狗仔隊及聘用私家偵探追蹤挖掘名星名人的私隱、緋聞以至醜聞,也慣於收買消息,造成消息有價。在《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獨立調查近日的公開聆訊上便披露了英國這方面一些具體的行情數字。

  已倒閉的《世界新聞報》一向以揭發名人緋聞醜聞揚名,今年七月因竊聽醜聞而歇業後,至今已有18人先後被警方拘捕,曾任該報採訪主任及首席記者多年的內維爾‧索爾貝克(Neville Thurlbeck) 也是被捕者之一,目前仍保釋候訊。他本星期一出席公開聆訊作證指出,對於一般買回來的獨家消息,可以用作頭條新聞的,該報會付出約1萬5千至2萬鎊。(1鎊現折合新台幣約47元)。

  這類消息以各界名人緋聞為多,主要由所謂線人提供,有些則是所謂自揭緋聞(kiss and tell story,即緋聞一方主動大爆情史),向媒體兜售。不過,索爾貝克亦表示,近兩年來,在竊聽醜聞及多宗隱私權官司的各種因素影響之下,「自揭緋聞的時代已成過去」。

所有支付須由編採主管批准
  有關價錢算不算貴呢?當然要看緋聞消息關係何人,有多大炒作性,及登出後有多大震撼性而定。以《世界新聞報》而言,倒閉前每期銷量約280萬份,高踞英國暢銷週報榜首,本身也屬媒體大亨梅鐸新聞集團旗下的報章,可說財雄勢大,相信也比其他報章更花得起錢來買消息。

  若從另一成本角度來說,此類買來的頭條緋聞,買價相當於一般初入行記者的半年人工以上。當然,這也只是一個比喻,因為發掘獨家消息,不是記者花上時間便一定做得到,往往也是可遇不可求的。況且,不論緋聞或醜聞,如非關係人等有意無意地外洩事情,外人如記者也確實不易查悉其事的。

  除了前採訪主任的證供外,該報前總編輯科林‧邁勒(Colin Myler) 在本週三出席公開聆訊時也說明了買消息的一些具體情況。邁勒強調,這方面的所有支付,記者不能作主,必須經由編採部門主管批准,而收款人必須具名,註明身份,並須名列選民登記冊者。至於有關佈局套取消息(Sting operation) 方面,該報亦另編預算進行其事。

  邁勒的證供內容提到年前該報曾買下美國奧運游泳金牌選手米高‧費爾普斯(Michael Phelps) 吸食大麻的照片,也曾出錢收買一名失縱女孩瑪德琳‧麥卡恩(Madeleine McCann) 的醫生母親的日記資料。

貝克漢舊女友收下逾10萬鎊大爆緋聞
  該報歷來所花最貴買來的消息應該是有關英國足球之寶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的緋聞了。

  前採訪主任索爾貝克在作證中透露,該報在2005年便曾付出超過十萬鎊予貝克漢前女友兼私人助理麗蓓嘉‧盧斯(Rebecca Loos) ,大爆兩人緋聞內情。當年以逾十萬鎊買消息,如非絕後,也屬空前。這一獨家緋聞轟動一時,《世界新聞報》也以此奪得2005年英國報界的最大獨家新聞獎。

  索爾貝克在作證中不提刊登緋聞的生意經,只是一直強調該報在處理這類報導時都先考慮到公眾利益。他說,英國足球之寶向以恩愛夫妻示人,並以如此形象賺來以百萬鎊計的各類廣告或贊助收入。該報幾經考慮決定以天價買來其婚外情緋聞,就是為了公眾利益,要讓國人知道真相,拆穿他的恩愛夫妻假像。

揭發政壇名人醜聞有其公眾利益
  索爾貝克也以同樣公眾利益理由來解釋該報專揭政界名人的醜聞。他說,去年該報在揭發一名政壇名人的婚外情時,便曾考慮到這名內閣部長級人物一向以幸福婚姻及美滿家庭的形象示人,在競選文宣中就一直描繪成這樣子,但實情卻一直有婚外情。該報就是要拆穿其假面目,讓選民知道真相。

  《世界新聞報》也曾在2008年大爆賽車界名人馬克斯‧莫斯利(Max Mosley) 的醜聞。該報出錢收買一名妓女,教她偷拍莫斯利與她及其他4名妓女大搞帶有納粹色彩的性派對過程,消息見報後哄動一時。《世界新聞報》也以此奪得2008年英國報界的最大獨家新聞獎。莫斯利其後控告《世界新聞報》侵犯隱私權,結果獲得勝訴,並獲判賠償6萬鎊。

  報章揭發名人聞人的醜聞,既可吸引讀者,促進銷路,也讓社會人士看清楚這些人的真面目,但對被揭發者而言,則抱怨個人隱私遭到侵犯,聲譽受損。由於這類報導經常存在是否侵犯隱私權的爭議性,所以,傳媒報導緋聞引起的隱私權官司,也經常不斷出現。

  索爾貝克作證表示,該報以往在處理有關名人緋聞醜聞時,很在乎消息的真實性,比較少顧慮隱私權的問題,但自從莫斯利醜聞報導被法庭裁定違反隱私權之後,該報在處理此類消息時已比較著重考慮是否涉及隱私權的問題。

  主持公開聆訊的萊維森法官(Lord Justice Leveson) 詢問該報在處理揭發性的消息時,見報前會不會先聯繫當事人。這名前採訪主任則答稱,出版前不會接觸當事人,為的是不讓對方找方法(如申請禁制令)阻止報導。

(本欄早前也曾報導,歐洲人權法庭今年5月時已曾裁定,報紙刊登消息前不須事先知會當事人。)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Leveson inquiry | Media | The Guardian

Thurlbeck at Leveson: ‘The era of kiss and tell is over’ – Journalism news and jobs for journalists – Press Gaz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