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新聞,搶獨家。英國已倒閉的《世界新聞報》多年來以此揚名,可惜走火入魔,因為非法竊聽及刪除一名被謀殺女童的電話留言信箱,引起公憤,在報譽重大蒙羞之下黯然倒閉。但說到底,這一英國最暢銷週報以往也曾克盡傳媒職守,暴露社會種種罪惡和不公不義,尤其很多名人聞人的不端敗行,贏得普羅大眾高度讚譽。在該報竊聽醜聞所引致的獨立調查公開聆訊上,為方便調查組深入瞭解該報一些具體運作情況,該報的調查報導高手也現身說法,回顧了多個曾經轟動一時的新聞個案的採訪決策過程。
出席聆訊的資深記者馬茲爾.馬哈茂德 (Mazher Mahmood),綽號假酋長,在英國傳媒工作已逾三十年,而過去二十年一直在《世界新聞報》服務,職稱為調查報導編輯(Investigative Editor)。多年來由他主持進行的調查報導超過500宗,幾次獲得英國報業的大獎,英國多宗貪汙瀆職案、體育賽事造假案、前王妃斂財醜聞、名人聞人緋聞、醫生買兇殺舊情人案、販毒案、偷運人口案、風化案、戀童案、以及其他多個刑事罪案,都經由這些調查報導揭發出來。
警方根據這些第一手資料的調查報導所提出的各類刑事檢控案件,至今已有261宗,共有250人定罪;同時,這些調查報導也曾先後揭發超過20名律師違反專業操守,他們都受到律師公會譴責或甚至除牌。
由馬哈茂德領導的調查報導小組,除他本人外,還有一名專責秘密拍攝及錄影錄音的技術員、一名資料搜集員,及兩名助理,而他們通常都以他的隨身保鑣或隨員姿態出現。
臥底佈局採訪手法的爭議性
不過,這一調查報導小組的採訪手法向來都甚具爭議性,與一般正常的採訪手法完全不同,他們慣於運用各種詭計(subterfuge)而行,如做臥底(undercover),或化名喬裝他人,又或以佈局手法(Sting operation)設下圈套,使被調查對象在完全不以為意的情況下,暴露作惡事實,而全程都經秘密拍攝及錄影錄音,以便進行文字及圖片報導,及在該報網站上播出整個偷拍片段。
馬哈茂德多年前曾經假扮來自杜拜的阿拉伯酋長來做調查報導因而得名。他在公開聆訊上說:「做這類調查報導,絕不能暴露記者身份,若然對方知為記者時,根本是不可能獲得資料及成功取證的。」
多年來,批評人士認為,此類採訪手法,儼如坐探[註1]或奸細(agent provocateur),挑撥教唆對方作出不端敗行,陷人於不義。若非經這些記者挑撥教唆,惡行未必存在。
馬哈茂德在公開聆訊上為此提出辯護,他說:「被鎖定的調查報導對象,事前必先對之掌握了可靠消息,知道他已有或正進行敗行,臥底採訪手法是為了將有關罪惡一再具體呈現,藉此收集確鑿證據,做到報導真確,也有助警方將作惡的人繩之以法。」
他指出,為了採訪,必須施計而行,報導才是真正目的。同時,在求取真相上,這比任何其他的採訪手法更為有效。
近年轟動一時的調查報導
‧1999年,馬哈茂德收到可靠消息知道英國一名著名電視藝人John Alford Shannon一直從事販賣古柯鹼毒品勾當。記者喬裝來自杜拜的一名酋長,入住倫敦高級酒店 Savoy,大擺闊綽,以勞斯萊斯豪華轎車接送Shannon,共進豪華晚宴。Shannon深信不疑,向假酋長展示隨身所帶毒品,也答應向之售賣毒品。過程全部被偷拍錄下,結果藝人因供應毒品定罪入獄。
‧2010年8月,記者喬裝一個印度賭博集團的商人,與巴基斯坦板球隊一名代理人Mazhar Majeed接洽,提出賽事造假,雙方談好價錢,記者分兩次在酒店房間內付上已記下號碼的15萬鎊現金。整個過程已被偷拍下來。結果巴基斯坦板球隊兩名隊員Mohammad Asif 及 Salman Butt及該代理人上月在倫敦法庭全部因受賄在賽事造假定罪入獄。
‧2010年5月,記者獲得可靠消息指前王妃沙拉.弗格森(Sarah Ferguson) 手頭緊絀,一直收錢為外國商家搭路可跟其前夫安德魯王子打關係,當時安德魯王子身兼英國特別貿易代表,更加廣通人脈。記者於是喬裝一名中東大商家,望能從中引薦,前王妃慨然答允,但要收取4萬鎊安排此事。整個對話過程都被偷拍錄下,後在報上及網站發表。前王妃借前夫名義斂財,千真萬確,無所遁形。
‧2010年4月,記者喬裝一個賭博集團中人,與前世界桌球冠軍John Higgins及其經理人Pat Mooney在烏克蘭首都基輔一間酒店房間內交涉。雙方談妥以30萬歐元的代價實行賽事造假。整個過程都被偷拍下來。在見報後,兩人都受到有關桌球組織予以制裁,經理人永遠除牌,而John Higgins本人則以較輕的違例罪名禁止參賽6個月,罰款共8萬5千鎊。
‧2007年,記者假扮嫖客,接觸名模Sophie Anderton的代理人。代理人代她索價1萬鎊進行性交易,並可販賣毒品。另一名模Ms X也透過同一代理人索價6萬鎊提供性服務 (為6小時收費)。記者如數付錢後,兩名模都分別依約露面。全程偷錄拍下在報上發表。
‧2002年年底,記者收到風聲得知來自羅馬尼亞一個處理藝術品贓物的團夥,正在計劃綁架英國足球之寶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的妻子Victoria ,記者於是喬裝黑道人物,千方百計混入該堆東歐團夥,經長時間取證,偷拍錄下該團夥幾次商談如何綁架的細節,期間記者也一直與警方合作部署行動。消息見報後轟動一時,警方於三個月後將一干人等一共5人拘捕,扣留長達7個月進行偵訊。不過,後來因為揭發其中一名主要證人曾收下該報1萬鎊報酬以致證供存疑,撤銷檢控。
‧記者也曾假扮殺手,與一名醫生會面,醫生要求殺手謀害向他勒索的一名舊愛人,並吩咐殺手必須將她下毒並勒死,棄屍河底,醫生出價5千鎊作為報酬。整個談論過程全被偷拍錄下,結果醫生被告上法庭,以企圖謀殺罪入獄7年。
‧記者在1998年曾假扮買家,與一名伯爵Earl of Hardwicke 及其友人會面,交涉購買古柯鹼毒品,成交過程全程拍下,伯爵二人終以販毒定罪,獲得緩刑執行。伯爵二人在法庭上也承認以前曾向他人供應毒品。
‧記者也曾假扮地產商與一名區議員接洽,區議員提出收費1萬鎊以疏通一個改建計劃的申請,商討過程被偷拍錄下,結果議員以貪瀆罪判處入獄。
‧年前記者由英國前往法國後,喬裝難民極想偷渡前往英國,成功接觸蛇頭,交付偷渡費後,經蛇頭安排與眾偷渡者潛上一架貨櫃車到達英國,當貨櫃車通過英國海關時,報館方面知會當局揭發此事,而記者本人得以親身體驗整個偷渡的危險過程,在報上如實報導。報館方面也指派律師將他由拘留所保釋出來,並向當局交代臥底採訪原委,免於受到偷渡檢控。
調查報導須有可靠消息
在竊聽醜聞獨立調查的公開聆訊上,代表獨立調查組的律師一再質詢此類調查報導的決策過程及為何關乎公眾利益的問題。
在消息來源方面,馬哈茂德強調乃來自他個人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所建立的各方消息人士,甚少部份來自讀者電話提供的線索。
馬哈茂德表示,所有調查報導都必先掌握可靠線索或情報才會進行,而絕不進行誘餌式採訪(fishing expedition即碰機會釣大魚)。具體的臥底行動計劃,都經編採主管研議,並會同報館的律師研究相關法律問題,其中涉及罪案的臥底調查報導,也必先與警方磋商如何收集證據的問題。
馬哈茂德又稱,以販毒案為例,記者以臥底方式誘使毒販子展示具體交易過程,記者是為了採訪而取得及管有毒品,警方及檢控當局都會體恤記者以公眾利益為由,不予檢控。在法理上的根據是,根據英國《1971年濫用毒品法》,為防止他人犯罪而管有毒品者,或為將之交予警方而管有毒品者,可免受檢控。
拆穿眾多名人虛偽面目
馬哈茂德說:「在公眾利益的問題上,罪案的報導關乎公眾利益顯而易見。王室方面,國民期之以品格高尚,利用王室身份歛財,當然有愧於國人。而政界人物取信於民,選民期待他們操守廉潔、誠實可靠,如有任何貪腐行為或搞婚外情,便有負公眾期望、有損誠信。名模、藝人或球星等名人,是很多青少年的偶像或模範人物,如大搞緋聞甚至吸毒賣淫,一反平素清純健康形象,即屬虛偽。傳媒有責任拆穿其假面目,將真相公諸大眾。」
馬哈茂德強調,各項調查報導都遵守英國報業投訴委員會(PCC)報業守則中有關隱私權、滋擾行為,及就「秘密裝置和詭計」所作的規定。他表示,約二十宗調查報導曾使用過報館所聘請的私家偵探幫助跟蹤追查資料,但從不涉及竊聽電話留言或駭入郵件的事情。
他並說,有一次用上私家偵探是幫助偷拍、跟蹤監視,及充當他假扮商人身份時的隨行保鑣而已。
馬哈茂德在公開聆訊中表示,多年來做調查報導,使很多壞人繩之以法,也得罪了很多人,他本人也多次收到死亡恐嚇,他則一直本著敬業樂業精神,覺得義無反顧。
在《世界新聞報》7月倒閉後,馬哈茂德轉投新聞集團旗下另一報章《星期日泰晤士報》,繼續做調查報導。不過,他也指出,前者比較注重揭發名人醜聞,後者則更著重關乎公共事務的調查報導,該報近期的醫療保險詐騙案、汽車保險詐騙案、廢鐵商接收贓物案,都是他這類臥底調查報導的成果。
當然,這也說明了所謂報格的問題,雖同屬傳媒大亨梅鐸旗下的新聞集團,《泰晤士報》連同《星期日泰晤士報》是側重政經消息的大報,而過往的《世界新聞報》則是媚俗路線的星期日小報,市場上各有定位,在讀者心目中自有不同地位。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註解:
註1坐探:專門在某地刺探、收集情報的人。
可參閱報導:
THE LEVESON INQUIRY–WITNESS STATEMENT OF MAZHER MAHM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