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定期贊助座談節目The Future of News,其中一場以調查新聞學作為主題。座談節目中,除了簡單專題介紹美國調查報導發展概況,並邀請資深的新聞從業人員暢談調查報導,以下編譯座談的精彩內容:
調查報導迄今已揭露許多重大新聞事件,但所牽涉的社會責任該由誰負責?自2001年開始,美國已有近14,000名新聞工作者失業,調查報導是否陷入危機?
美國總統歐巴馬曾表示:「謹守原則、明確判斷才稱得上美國的新聞媒體。」
主持人Frank Sesno於訪談節目中探討未來新聞趨勢與相關媒體議題,兩位來賓皆為調查報導之巨擘:
Bob Woodward –華盛頓郵報–助理常務編輯,當代新聞從業人員之元老,暢銷作家與編輯,1974年美國前總統尼克森水門弊案即由Bob揭露。
Bill Buzenberg –華盛頓郵報–執行董事,公共誠信中心之董事,NPR主導人。
主持人問:調查報導是否面臨危機衝突?
Bob:這是一場世界性轉變,新聞產業原具獨特性,但媒體現已淪為生財工具,新聞從業模式逐漸凋零,賺不到錢付不出薪水,也無從報導真相,於是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NPR採用各種網路搜尋資料的方式,只為延續新聞工作壽命。
Bill:報導本身存在風險,耗時且須投入大量資源,成千上萬逐漸流失的新聞工作者,還剩多少人願意堅持下去?如此艱困的時刻,許多浩大的調查性新聞工作尚待投入,特別是新聞現場的調查工作。
主持人問:在已完成的各項調查報導中,有沒有新聞工作者協助你?
Bob:真正伸出援手的是出版社,回顧水門事件,終其一生我都會持續譴責白官與尼克森幕僚所發布的不實內容,他們採取誤導人民的手段;時值1973年,我與Carl Bernstein合作揭發官方的犯罪陰謀,他們造成人民恐慌,再試圖補償。手上握有情資的Katherine Green深知報導的價值與意義:「這是所有的資源,你們要竭盡所能的揭發真相,這是使命。」
主持人問:世界各國的報社或電台正陸續裁員,許多讀者受訪時表示願意協助,是否值得一試?
Bill:代價愈高、難度愈高、報社與電台就愈難經營,因為投入所有資源長達數月、一整年甚至更久時間;一旦裁員,愈少人手投入,就愈難保有工作團隊進行任何調查,而新聞媒體最重要的角色正是呈現調查報導;線上新聞模式已經啟動,這也正是許多新聞調查中心(Boston/Dallas/Standard)一同建立的嶄新公平系統,而我始終相信調查報導,我們也將建立許多如同公共誠信中心的機構。
主持人問:網路與調查報導的關聯。
Reporter:非營利組織「公共誠信中心」(The Center for Public Integrity, CPI)成立於1989年,自1997年開始於網路刊登調查報導。點選調查工作選項即可瀏覽目前工作內容,另有搜尋工具列–針對官方文件所建立逾百項自由查詢資訊,更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非營利新聞調查組織,先前從事的調查報導已推廣至世界各地媒體。調查報導中心(Center for investigative reporting, CIR),新聞報導應致力於產出更多訴說公平正義的時代媒體新聞。
主持人問:報社經費來自基金會與捐贈者,是否打算轉虧為盈?需得仰賴協商機制?
Bob:這是一個相當實際的問題,目前新的運作模式相當適用,但仍需檢討,看看Google和Facebook這些伴隨年輕孩子成長的網路新興資源,對於新聞依賴的網路使用者來說,尤其面對年輕族群,事先替他們規劃好配套措施兼顧商業模式,才能創造大多數人所需的實用價值,也才有商機可言。
主持人問:Adrian本身是位新聞工作者,同時也是電腦工程師,他的問題如下:
Adrian:兩位前輩如何融合新聞從業經驗與科技知識,目前似乎有條鴻溝介於—懷有科技焦慮的新聞工作老鳥,以及剛從學校踏入職場卻已熟稔網路的新聞工作菜鳥,該如何融合這兩個族群並取得雙贏?
Bill:公共誠信中心已做過許多相關實驗,我們有三位年約24歲聰明機智的網路好手,掌管來到中心的年輕族群及新聞工作者提出的疑難雜症,他們總有層出不窮的點子,資源運用不僅僅是撰稿與出版,重點在於團隊合作,如何將資訊轉為具參考價值的新聞,並藉此訴說具啟發性的故事,這正是我們努力建立的嶄新工作模式。
主持人問:就新聞大專院校而言,目前是否正與未來的新聞工者合作?
Bob:以傳統的美國資本主義角度而言,是我僱用他們,令人驚喜的是他們從未令我失望。他們輪流蒐集資料,進行地毯式搜索,取得當事人的地址或電話,每天向我進行工作匯報,當我撰寫關於歐巴馬政府團隊的著作時,他們的回饋機制正是立即遞出相關數據,如今我已無法不仰賴他們。
主持人問:調查報導的文化價值何在?從事調查報導是否意味著某種文化喪失?
Bill:這個局面是不得已的,是種技術上的損失,資訊處理行之有年,的確是有爆料者主動找上我們,而我也早已習慣人們提出類似疑問,但這是一連串的技術挑戰,也是調查報導的處境。
Bob:爆料者來自新聞需求的自由–實用資訊的取得,但我十分了解政府各種運作,若真有不公不義理應揭發之不法情事,我們必定竭盡所能昭告天下。
主持人問:幾所學校這個設立網站?
Reporter:波士頓大學正培育新一代的新聞工作者,調查報導的新英格蘭中心為全美第一個非營利調查報導的大學總部。美國大學調查報導工作室,教導學生關注其他事件–銀行破產事件總引人想深入探討,透過所在當地網路,即可查詢追蹤全國銀行的財務狀況。哥倫比亞大學對於新聞從業準則的定義,成為當今媒體網站的教條。
主持人問:我們將邁向強勢明快的調查新聞未來?或者諜對諜危險實驗的末路?
Bill:我們正打造一個新系統,無從預測未來、代價、商業模式,但仍有許多我們亟欲完成的調查工作,好的故事必須傳佈出去,雖不諱言代價可能超過新聞本身的價值,我們也親眼看到許多大型新聞媒體逐漸瓦解,導致許多報社記者日漸流失,工作量銳減,這正是我們所憂心的。
Bob:基本上我還是相對樂觀,回顧美國的歷史,民主的核心功能以及各個面向就是最好的證明;民主正在逐漸凋零,這也正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人們不會想要活在黑暗之中,而是想要活在光明中,堅持有價值的資訊是必須的,而負責任的報導正是能者該勇於承擔的。
Audience:我們是否需要更多較不具排他性的新聞工作者?如Charlie Rose和Bill Morrill?
Bob:沒錯,但報社立場也相當坦白:「如果你赤裸裸地寫出事實,你很可能就再也不能參加喬治城的派對了。」派對中發生的大小事以及你所遇到的人,往往都是寫作的題材。
Bill:華盛頓是有許多記者,但他們並不想害報社瀕臨倒閉的危機;調查報導的記者的確會想效仿Bill Morrill,但他們不受新聞工作道德規範;他們與人們交談、找尋資源,但他們是獨立的,Seymour Hersh就是例子。
Audience:你曾探討過當代的新聞調查工作,假如水門事件發生在今時今日,你將如何著手?
Bob:我希望可以調查得更精確更有效率,但我很肯定–沒有人可以阻止水門事件發生,即便手上握有證據。
Bill:華盛頓郵報無疑掌握該領域資源,我們十分謹慎處理,再三確認保有完善的系統來執行工作,因為我們必須盡可能不惹上麻煩,沒有人希望被提告,而這真的很艱難;相較以往我們成長不少,但仍有許多進步空間。
歷史回顧:
調查報導在美國已有悠久歷史,在美國民主發展初期也與報紙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回顧這段過去:最早刊登於專欄的報紙是1690年的「大眾事件」,該報揭發了當時法國的性醜聞,州長立即勒令報紙停辦,原因是各種質疑聲浪與報導的不確定性。跨越200多年,美國有三位女性活躍於前衛的新聞調查工作:1987年Nellie Bly在紐約從事秘密活動–調查海島上精神病院針對女病患所做的人體實驗。1890年代Ida B. Wells的報導揭發駭人聽聞的林區事件。Ida Tarbell揭露了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斐勒冷酷無情的商業戰術。
座談影片完整內容,可連結:http://www.youtube.com/watch?v=QbTtS0UWp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