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有個機會,在全英文的環境下接受訪問,我用盡所知的單字,拚湊出不到三分之一腦袋裡想表達的意思。《資訊》這本書很有趣,在造字的同時,雖然可以成就歷史,但是不是已經開始限制住人們想像的空間?在我用電腦打字的同時,是不是也因為「文字」,表達有限的知識與想法?

  媒體也是一樣,人們生活中與社群間互動的種種,「透過媒體」,傳播出去,成為訊息或是新聞。最新韓劇,來自臉書上的朋友;突發新聞,來自噗浪;國際重要新聞,來自不用付錢的App。以我自己來說,不再下樓買報紙,也不用蹲在電視前等頭條,更不用拿筆電等開機上網。

  Mark Weiser在1991年提出Ubiquitous Computing (ubicomp),資訊已經整合在每天使用的設備和活動中,概念類似drop box或icloud,你不需要上傳這個,傳送那個,只要一個動作,就搞定了。

  這個動作,不管用哪個雲端或哪個設備,其實,你就在進行傳播。Klaus (2010)延伸Mark Weiser的看法,認為ubicomp就是一個多媒體的介面,而整個世界就是媒體。任何活動,任何人,網際網絡使每個結節都連結起來,只要接近設備,接近網絡,傳播發生,媒體,就得重新看待。

原來的「媒體」又怎麼看待自己?
  討論media convergence的專書或是文獻,在2006年左右,研究的主題,多為媒體在策略上操作的假設與討論;而在四年後,2010年,許多個案研究結果出來,從人員的訓練、組織文化的衝突到媒體的經營管理,學者們提出不少關於如何在媒體匯流中,找到符合新聞室文化政策和執行方法的建議。我對media convergence有瘋狂的執著與興趣,回頭試想,在科技主導的環境下,連麥克魯漢都說古騰堡星系已走向末路,媒體,是在巿場的迫使之下,科技的容許之下,數位匯流。

  媒體必須產製符合巿場的內容產品,這裡所謂巿場不只是購買,還有使用。

  這是一個邏輯的問題,其實,媒體必須把匯流的概念搞清楚,組織內也必須統一媒體匯流的邏輯(媒體匯流是個正在流動的過程,是個政策,是個內容,是個環境,最重要的,是個概念,一般組織裡的文化衝突,來自概念不清)。

  在內容上,簡單的說,就是在平台中呈現,使用介面很友善的,多媒體的內容與連結,而且在一個package裡。也就是說,媒體的內容,以使用者可觸及的視覺、聽覺、觸覺為起點,滿足感官的延伸與互動,完成知識的學習過程與回饋。這是以使用者為出發點的產品思維,如果我這麼說,媒體匯流,其實就是滿足使用者對內容產品的要求。

媒體和你我一樣,都是內容提供者
  記得草根媒體/we media/公民記者開始被談論的時候,我們都在討論記者的被取代性,範圍只限在媒體vs.公民記者/草根媒體/we media。現在,草根的這一塊,範圍越來越大,充滿創意,每個人,都在進行傳播,大家都可以是媒體。那麼,原媒體這一塊,大家還是以為,它就該長那個樣子嗎?平面就是平面,電子就是電子,即使匯流的平面,還是分成平面和電子?

  有人用新自由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來討論網際網絡形成的世界(當然這與閱聽人的分裂有關,與傳播法規有關,與巿場經濟有關),但是「主流」媒體似乎在這個浪潮之外,看不到?棄「原媒體」的內容,看不到較創意的表現。電視新聞一定要長得像sot,儘管已經剪輯成clip,成為各大入口網站或是行動載體的內容,也還是長得一模一樣,所謂的package,也不過是嵌在同一頁面,或是互設連結的文字和影音檔,而不是為了一個主要新聞事件/議題的多媒體思考,企劃後呈現的完整內容。電視新聞鏡面元件的存在是為什麼?沒有人思考,照樣上傳網路或是Apps,有的只是為了預告新聞(如跑馬燈),或吸引你的注意力,卻無意義的存在於隨選的單一個影音檔裡。

  Media convergence是一個或兩個以上媒體組織,因應科技載具,所產製的內容巿場產品與通路,個人認為,內容雖然是王道,但是內容環境裡,混雜充斥著大小媒體傳播出來的訊息、數據和內容,媒體應該不要再像媒體,必須成為內容提供者,以使用者/巿場角度出發,以產品認真看待(譬如,投資RD部門),才能在多變的載體環境裡,永續經營與生存,否則只能見招拆招,永遠追著新科技跑。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近年先後曾在華視、聯合報擔任數位匯流相關業務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