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大眾媒體的報導越來越腥羶色,業者總習慣聲稱這是因為要符合大眾的口味,然而這卻無法正確說明,為何有越來越多人不相信媒體,要稱媒體是社會的亂象。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有了「公民記者」的出現,而對於在學的傳播科系學生而言,從事公民新聞活動更有當仁不讓的使命。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新聞組的學生,近年來加入公視PEOPO公民新聞網的校園採訪團隊,成立『長榮公民新聞網』,不僅要以傳播系學生的觀點同時要兼具「公民記者」的角度,報導不同於主流媒體的好新聞。

努力挖掘校園內外大小事
  「長榮公民新聞網」的新聞,大多以「城鄉故事」、「社區鄰里」,「校園教育」及「文化觀光」做為分類。更重要的是,以學生的角度報導在地新聞。長榮大學位於台南府城,因此報導了許多台南各地的小故事。像是余采瀅同學報導的「建造圓夢樹屋 保留眷村文化」,是在描述台南的二空新村,從一個要被拆掉的眷村,因為一群人的巧思,建造樹屋,並且變成文物館,讓眷村文化可以被保留。林孟穎也報導了台南市太子國中裡的電音三太子社團;陳鼎仁同學更挖到獨家,報導一則在1945年,台南的未廣國小,一群畢業生因為戰爭而沒辦法舉行畢業典禮,在失散65年後,重新找回老同學,要完成當年的畢業典禮。

  除了社區的人物故事,或是城鄉大小事,『長榮公民新聞網』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校園新聞,報導校園裡有趣又好玩的活動或是特別的人事物。像是蘇郁涵同學報導的「『男』丁格爾 顛覆刻板印象築護士夢」,這則新聞描述學校護理系一位原住民的男同學,立志要當護士,畢業後要回部落服務;潘穎文同學報導的「長榮大傳思源傳承日 龍的傳人回娘家」,更是長榮大傳特有的活動,該則新聞報導每年長榮大學都會邀請傳播界的校友回來學校,和學弟妹分享職場經驗,更有濃厚的傳承精神。

  因為長榮大學屬於基督教信仰的學校,所以學生也常常報導像是感恩節或聖誕節這類西方節慶的活動。曾鈴媛同學便曾報導過一則有關神學系的學生,在夕陽西下的黃昏時刻集合在廣場,用搖滾歌唱的方式歌頌愛,透過新聞,這場像個小型演唱會一般的活動新聞也傳遞到了校園每一個角落。

校園新聞的運作
  「長榮公民新聞網」主要由長榮大學大傳系電視新聞組的同學以及校園記者負責,由大傳系陳彥龍老師指導。新聞組的同學主要跑校外新聞,路線及題材皆不設限,但都要先和指導老師討論過才可以扛機器去拍,每個人每兩個禮拜都要有新的作品,並且由總編輯負責上傳。

  校園記者則是主跑校園內的新聞,分為平面及影音新聞兩大組,再分為七個路線,專跑不同學院的新聞。校園記者目前約有20個人,每人一個禮拜的稿量至少要達到兩篇,影音新聞都會上傳到『長榮公民新聞網』。

  自去年起,公共電視每天會從公民新聞平台篩選,刊登在「公民新聞報」。不僅讓同學可以在電視上看到自己的新聞,還可以拿獎金,長榮新聞組的同學也都很爭氣,不僅有不少採訪新聞被引用,同時也有同學曾經獲得由公視舉辦的年度公民新聞獎。這些獎勵機制,也讓學生們在實踐公民新聞上能發揮更大的鼓舞傳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