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林書豪的熱潮,連帶引發的媒體效應是,美國媒體如何報導亞裔傑出人士的新聞,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之一,媒體會透過這種方式來驗證林書豪在美國社會中受歡迎和肯定的程度。

  一個社會中媒體對於少數族群新聞報導的數量和方式,反映了社會中對待少數族群的方式和心態。二月份的時候,中國時報以專題報導的方式,連續報導了新移民在台灣生活努力爭取自我定位和價值的故事,為這些平時少有機會近用媒體的族群發聲,這是一個頗具多元文化價值的做法,讓讀者有機會正視他們在社會中實實在在的生活方式和奮鬥歷程。然而在多數時候,我們的媒體是怎麼報導少數族群的新聞呢?各個族群都有足夠的發聲空間和機會嗎?被報導時有得到應有的權益和關注嗎?

  事實上我們可以從媒體對於少數族群在呈現時的顯著程度(prominence)、再現方式(representation)和內容描述(content)等三個面向,來檢視是否符合多元文化的社會價值。學者Wilson & Gutierrez曾經針對美國各種媒體對境內少數民族(包括非洲裔、拉丁裔、亞裔和原住民)的報導進行內容分析,結果他們發現美國媒體對於少數民族的呈現狀況,最初是完全排除,不予報導,等於是忽略他們的存在;而後是將他們視為社會的負面因素,強調他們是社會安定的威脅。之後的發展是媒體將少數民族和主流社會對立起來,他們未必是社會的負面的因子,但卻不是我們的一部分,是社會的異類、他者。而我們身在台灣,也可以從這幾個面向來觀察和思考,我們的媒體,相較於過去的美國,我們到了什麼樣的程度?我們的媒體表現有比較進步嗎?

  忽略和負面,往往是主流社會對待少數族群的態度,媒體做為反映主流價值的文化機制,當然不免負載者類似的價值判斷。因此當原住民、外籍勞工或新移民涉及刑事案件時,往往第一個披露的就是他們的族群身分;而這種再現方式的不斷累積,便形成了社會對少數族群的刻板印象。但是如果反過來,媒體在報導有關少數民族的新聞時,可以用較進步的意識型態帶領公眾的思考方向,對於社會多元價值的建構將會是正面的助力。

  最近美國有關林書豪的新聞報導中,ESPN不慎用了”Chink”這個帶有歧視性的字眼來形容林書豪,馬上引起大眾的反彈,ESPN不得不再三道歉,並將犯錯的工作人員革職。類似的事件過去也發生過,每年為各家媒體帶來數千萬美金收入、每日擁有200萬聽眾的美國王牌主持人Don Imus,在2007年4月4日,以”nappy-headed hos”一詞來形容打進NCAA美國大學女籃冠軍戰的羅格斯大學女籃球員。”nappy”是用來形容黑人的特殊髮質,來源可以追溯至奴役時期;而” hos”則是娼妓的簡稱。Imus同時踩中種族、性別和階級三大地雷,自然引來公眾批評。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起初想採用拖延戰術,期待風聲平息;孰料雪球愈滾愈大,遂宣佈Imus停職兩週。但此舉仍無法使大眾心服口服,連各大廣告主都紛紛跳出來撤廣告,CBS這才壯士斷腕,決定辭退Don Imus,忍痛終結這隻會下金蛋的金雞母。

  媒體反映社會的動態,更引導著人們對議題的觀念和態度。一個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媒體一方面必須十分謹慎地處理與族群有關事件的報導,另一方面也應該有更強烈和深刻的社會責任,體察社會需要什麼樣的族群對待態度和相處方式,來建構報導的觀點和再現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