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大眾媒體開始群起重批農委會官員隱匿禽流感疫情,民眾也才瞭解到媒體監督政府的重要性。然而,媒體能夠合力掀開埋藏在官僚體系中,連串不堪的「秘密」,最大原動力自然來自於紀錄片導演、獨立記者李惠仁。
經過8年時間的獨立調查,李惠仁完成《不能戳的秘密》,這部調查並揭露政府隱匿禽流感的紀錄片,一時間讓農委會的疫情管理還有國民健康爭議受到熱烈關注,現在的李惠仁被社會封為「危雞」英雄,立委甚至呼籲總統頒贈勳章,表揚他的社會貢獻。而這些光環卻不是李惠仁要的,他只是要作對的事情,就是善盡記者揭露真相的職責。
李惠仁提到在過去獨立調查的期間,他和家人確實承受了許多生活壓力,尤其是收入銳減到只剩他在主流媒體工作時、薪資的四分之一,但受訪時李惠仁仍笑說「為了追求正義、真相,把物質慾望降低就行了」。他還常跟孩子說,「爸爸不能留給你們什麼,但要讓你們知道,什麼才是對的事情」。
李惠仁用以身作則的態度做事,擇善固執、追求真相,不僅獲得孩子和家人精神上的認同,他的太太同樣也是媒體工作者-劉瑋也從一開始對他的懷疑到最後用行動支持他,陪著他到各地進行調查,完成了這部引發臺灣社會震撼的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讓李惠仁獲頒2011年卓越新聞獎首次設立的調查報導獎,上台領獎致詞時李惠仁哽咽發言說到:「我第一次這麼期待自己能夠得獎……因為意義非凡。」
不僅對李惠仁自己而言,這部獲獎調查報導具有非凡的意義,同時也讓臺灣社會大眾真正體悟到,新聞報導真相的重要性。隱匿疫情的官員,更受到嚴格檢視。對於主流媒體、新聞界而言,李惠仁的得獎又何嘗不是意義非凡,因為這讓大家都有機會反省,為什麼這麼重要的調查新聞,是來自於一個獨立媒體人,而不是擁有充沛資源的主流媒體?
也許如同何榮幸在社論提及的,「所有媒體都應該汗顏」,而汗顏之餘,未來應該更加重視調查報導。
因緣際會踏入新聞圈
如果說李惠仁的故事,能夠刺激臺灣主流媒體過去失調的神經,也刺激著沈默的社會未來應該更加重視調查報導。那麼「李惠仁的故事」是怎麼開始的?
李惠仁回憶道,走上新聞這條路一開始確實是因緣際會。原本他念的是服裝設計,大四畢業製作時他跟評審老師吵架,因為他發現自己的設計分數呈現兩極,不是零分就是九十幾分,當時一位老師勸告他應該對作品進行修正,還說了一句「不要那麼主觀」,才20出頭的李惠仁當場回了他一句:「老師你要我聽你的,你不是也主觀嗎?」
當下他就決定不念了,即使那時他已經大四、不久就可以畢業,然而他跟他的爸爸說,學校學不到他要的東西,他的爸爸瞭解原因後,也讓他為自己的人生作主,支持他辦退學、去當兵。這段故事,一方面顯露了李惠仁年輕時早就奠下擇善固執的生活態度,而李爸爸更是一個最重要的推手。
「獨立思考是我父親留給我最大的禮物」,李惠仁導演透露,他的正義感和擇善固執、獨立思考,是他父親從小就主張的,不僅身教亦會不時利用機會,從生活細節中要求他們時時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現在回想,縱然父親的嚴厲管教讓他從小生畏,但是長大之後才知道,父親的管教對他影響有多深,對他人生有多重要。
也正因為斷然決定終止自己的大學學業,當兵時李惠仁因緣際會進入空軍的電影隊,負責空軍的影片拍攝工作,這段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因為「我覺得這個太好玩」。因此,退伍後李惠仁就到有線電視,第一份工作負責作音樂節目,但跟他心中的想像不同,後來他便加入真相新聞網、開始擔任攝影記者,隨後十幾年時間在幾個不同的主流新聞媒體,他始終醉心投入新聞工作。
作為一個記者,李惠仁承襲自父親的獨立思考,仍然發揮十足的影響力,「有人問我,作設計、跟作新聞有什麼差別,設計追求原創,在新聞我很想探索一些角度是大家忽略。我最討厭誰是內閣…..這種新聞是很沒有意義」
追求新聞角度的理想,自然需要有一些執行能力的配合。李惠仁提到,在超視任職的時候,那時候超視就運用一套由BBC規劃設計的訓練課程,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單機拍攝,讓攝影記者不只是作一個文字記者的附屬,叫你拍什麼就拍什麼的工作者。只是新聞界的生態,長期以來都是文字為主,有時遇到難以溝通的文字記者,李惠仁堅持理念也不惜跟記者吵架。因為在李惠仁心中,壓根覺得BBC的訓練內容是對的,「影像應該會自己的張力…攝影記者可以當製作人,攝影記者拍畫面不只是作為旁白的對照。」
後來開始作新聞專題,新聞專題還涉及到看待議題的角度,「這就不只是文字和攝影的衝突,每個人對議題對新聞的瞭解有不同角度,不能說是誰的錯,講故事的方式也不同」。那時候李惠仁就覺得說,是不是也可以自己來講故事,這段經歷開啟了日後他投入獨立調查報導、紀錄片拍攝的方向,而《不能戳的秘密》正是在這個方向上持續努力和反省的結晶。
請接續收看專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