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定期贊助座談節目The Future of News,透過邀請美國新聞領域中知名的大咖,以論壇的方式討論新聞的未來。本期卓越新聞獎基金《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將介紹期中一場討論,探討數位時代的全球新聞現況與發展,內容十分精彩,請參見以下編譯座談的精彩內容
Frank Sesno:未來美國民眾將如何與世界接軌進而學習成長?如何取得國際要聞?這是今日主題。現場邀請到兩位世界級的新聞工作者,隸屬NBC的Ann Curry,她的今日秀節目眾所皆知,另外她也致力於人道主義的新聞報導,即使其他西方記者鮮少前往,她仍深入達爾富爾進行採訪,並且經常往來非洲,接連報導了蘇丹、剛果等國的衝突內亂,她同時也是中東以及該國總統大選的特派記者。Charles Sennott–波士頓環球報的長期海外特派員,也是倫敦辦事處的負責人,超過25年周遊世界的工作經驗,目前是「Global Post全球報導」的執行編輯,致力於全球新聞的全面網路化。
Q:Global Post代表什麼?
Charles:Global Post是一個免費的新網站,你可以隨時連上GlobalPost.com網站,轉載海外特派員的每日報導(派駐在全球50多國的65位特派員),在傳統媒體日漸崩解的趨勢下,新聞業與電視網正努力求生存,一切都變得全球化,每個人都想要了解全球經濟危機、恐怖主義、氣候變遷種種議題,我們需要Global Post。
Q:Ann,如同剛才所說,在傳統媒體也一樣,但眾所皆知,就像是報導達爾富爾的採訪過程曲折艱辛,必須要付出多少代價?
Ann:一般認為報導非洲新聞等同毫無收視可言,新聞大都是收視取向,媒體為了收視率,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報導內容也都取決於群眾的喜好;然而,有種使命感驅使著我們,我也深信NBC多數主管都會認同這份使命感。
Q:妳如何爭取達爾富爾的報導?
Ann:我耍性子又鬧脾氣,在NBC一路走來,為了報導這些真實事件,我常跟主管槓上,像是過去對於波士尼亞的報導未盡詳實,我就曾經大發雷霆。
Q:妳如何爭取「我就是要做這則報導」?
Ann:因為我認定達爾富爾所發生的是一種集體屠殺,至少在美國我們稱之為屠殺,身為新聞工作者是有道德責任的,即使只是身為一個美國人,都知道發生在達爾富爾姦淫婦女、屠殺平民那些慘況有多不人道,雖然深入達爾富爾難如登天,但我們勢在必行,所以我據理力爭。
Q:當特派員到了達爾富爾,隨身帶著相機和網路裝備,有誰知道這件事?
Charles:我們的記者一進入達爾富爾,全員就更加低調、小心翼翼,看著當地同步上傳的景象,我們盡可能完善充分的進行調查、撰寫與編輯以完成正式報導,同時仰賴多媒體輔助,我們的特派員身上裝備輕巧相機,內建數位影像,可以在筆電上編輯後製,立即傳輸。
Q:同樣的情形是否對NBC有同樣的影響?
Charles:以在大型電視報章業中作新聞工作為唯一指標的時代,顯然已畫下句點。如今我們所處的是像中世紀的黑暗時期,而非黃金年代,我們都奮力於尋找進步的方向,所謂中世紀,是指新聞工作集團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較小型的同業,而這些小型新聞同業就像中世紀,當時遍布各種混亂騷動的可能性;但世界上最偉大的工作之一,就是新聞的海外特派員,這也是多年來我一直想為傳統新聞體系著力的一點,我很感謝有此機會,「Global Post全球報導」也自詡為下個世代的外電報導。
Q:Ann,社會大眾透過妳看到了那些重大國際新聞,妳總在twitter還有其他網路上努力呈現一些相關報導,這些新聞對大眾的影響究竟如何?
Ann:未來將是極度激勵人心,關鍵在於如何評估可能付出的代價、以及新聞報導的類型;在尚未面臨危機之前,新聞報業相對短視的只著重境內新聞,著眼的大多是美國本土事件,特別是強調經濟相關議題,某種程度而言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網路不只影響了新聞業者的播報方式,更影響了在座每一個人的生活,我的女兒可以透過網路直接跟中國網友交談,可以藉由翻譯軟體或其他工具,購買世界各國的產品,跨越國界互通有無,結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該具備更全球化的視野。
Q:現在社會大眾已經習慣利用網路發表個人意見,當他們收看NBC或紐約時報,又該如何參與其中?
Ann:兩者有所不同,網路提供大眾自由發表的空間,而報紙與電視業者所產生的影響是–我們報導事件源頭,舉例來說,剛果境內最駭人聽聞的犯罪行為、當地婦女所受的殘忍虐待,簡直是這世上無法想像的暴行,主流媒體認為這類新聞事件是他們所訴求的題材,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個故事,背後還有更多內幕是無法完全呈現的。
Charles:事實上外電新聞有其收視率,如果採用Ann在NBC那樣拼命的報導方式,又或是聘用極俱敘事天份的播報高手,吸引觀眾目不轉睛、彷彿身歷其境,這些都必須投注昂貴成本,但現在的新聞業偏又特別講究成本考量。
Q:在這樣的衝擊之下,未來應如何自處?
Charles:像「Global Post全球報導」這樣的新興網站,有趣的點在於無從套用公式,目前為止已湧入三百萬的拜訪者,我們可以瞬間捕捉、掌握並追蹤群眾的喜好,這可以只是單一事件,也可以被放大解釋,又或者下一秒,這又變成是關於氣候變遷的重大事件,一切無從預測,但可以隨時追蹤,這已是一種新的評斷標準。
Q:新聞報導的未來面貌,請現場記者帶我們重點瀏覽。
Sonya:「Global Post全球報導」網站,專業記者正在報導世界各地的新聞,而現在節目所討論的內容將會收錄在網站上的多媒體區,也就是影音上傳空間;另外,關於剛果婦女受虐的報導,這邊也記錄了她們身處暴力衝突中的個人意識,如果對於內容感到好奇,可以上討論區瀏覽每日重大事件。另一個網站「GlobalVoicesOnline.Org」,更徹底的網路全球化,這邊利用全球數百位部落客來報導全球大小事,互通各國新聞,像在中國可以很明顯看出網路社群的普及與全面性。誠如GlobalVoices標題所言「全球交談中,你是否收聽?」如今GlobalVoice已是大眾媒體中搜尋漏網報導的最佳參照。
Q:未來部落客是否超越傳統記者的角色?來聽聽Ivan Segal(GlobalVoicesOnline執行編輯)的問題。
Ivan Segal:所謂的美國新聞是否足夠美國民眾所需?又或者該從其他尚未考量的多元觀點出發,來提供大眾全球資訊?
Ann:最好的新聞必能反映各個階層。未來大眾應該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新聞,難處在於如何確保新聞的精確與否?因為判斷有其難度,而且網路資訊氾濫,必須考量是非真假準確與否,尤其網路資訊往往是二手紀錄而非原始資料。
Charles:全球觀點固然重要,但身為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仍是必要的。
Q:如何從「全球報導」著手?
Charles:「全球報導」是從美國人的觀點出發,這並非狹隘的愛國主義或國土主義,也並非認為美國人民所關注的本土事務勝過一切,而是指美國人敘述新聞事件的良好傳統,我們應該要以身為一個美國人的角度來發聲,透過傳頌這類故事樹立美國形象,而我們也不斷尋找敘述故事的機會,藉此擄獲原本設定的服務對象–美國本土觀眾。我們想表達的是–美國正在聆聽全球的聲音,同時也邀請全球響應。
Q:有專家認為新聞工作的內容與型態未來將持續進化–部落格照片文章、影像文字編輯、透過網路社群廣為宣傳。是否真是如此?
Ann:我們正在利用這些方式運作,而且成績不俗;我採用各種方式經營部落格,目前瀏覽人數達百萬,對我來說這是一種雙重功能的報紙,今日秀有四五百萬觀眾,線上則有七百萬,但我還是想繼續在twitter上發表,因為有些沒能登上主流媒體的真實故事,可以發表在twitter上供大眾閱覽,通常大約五十萬人有所回應,這種互動就演化成像是一種傳播機制。
原文來源:The Future of News: Global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