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傳媒大亨梅鐸(Rupert Murdoch)日前公開慨嘆雖經多年努力但仍無法打入中國大陸媒體市場。

  梅鐸說:「中國大陸是一個龐大市場,我們一直都在找尋機會,但實在是太難了。總要經過無盡的磋商,終算獲得批准了,但也只准在一個小小的粵語地方成立一個普通話頻道而已。那地方雖不算小,但全是講粵語呢。」(意指曾在香港投資鳳凰衛視,現已售出股權)

  「向大陸所做的一切現都丟下不理了,都是虧錢的,現仍有一兩百萬(英鎊)花在上海媒體(Shanghai Media)一個合作項目,我們只佔小股份,這已進行一兩年了。」
  梅鐸短短數語已概括了新聞集團(News Corporation)幾十年來力圖進軍大陸的慘淡下場。在大陸一向嚴守媒體市場之下,各國際大型媒體鎩羽而歸的,當非僅此梅鐸一人。

  81歲傳媒大亨這番話是上星期在倫敦進行的《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獨立調查的公開聆訊中接受律師質詢時作出。當時,律師正詢問他個人介入旗下媒體的經營情況,包括曾指示旗下出版社撤銷為末代港督彭定康出書的事情。彭定康現任BBC主席,他在末代港督任內趁香港回歸前數年大力推動香港民主步伐,與大陸對著幹,曾被中方罵為「千古罪人」。
  梅鐸回答說:「彭定康不是一個好的港督,我確曾下令一度阻撓其出版回憶錄。」對於此事,梅鐸承認自已做錯了,但沒有進一步再加說明。繼而,在律師引導下,他才談到新聞集團進軍大陸的問題。

竊聽醜聞,罪不在我父子
  一連兩天近八小時的作證中,梅鐸在獨立調查庭律師引導下答覆了很多問題,包括與英國歷任首相及重要政界人物的交往情況、澄清利益輸送問題、處理竊聽醜聞的手法、責任問題、媒體規管問題、媒體未來展望等。
  梅鐸雄霸國際傳媒界五十多年,老路縱橫,面對法官及律師的連番盤問,淡然處之,看來游刃有餘。總之,他的證供表示,竊聽事情,罪不在我父子,只因受人蒙蔽,疏於管理而已;至於手握媒體大權與政界週旋時,向無所求,也絕無利益交換情事;說到媒體規管,則宜鬆不易緊,實乃民主所在,況且互聯網發展一日千里,未來充滿未知數,如何規管得當,當局必須從長計議,如是云云。


  梅鐸成竹在胸,說來頭頭是道,所以,英國評論界這幾天在消化他長篇證詞後似乎還找不到太多可以大做文章之處。
  梅鐸的新聞集團在英國舉足輕重,而在美國、澳洲及加拿大等多個西方國家也實力雄厚,單是報紙方面在全球各地便多達175家,旗下新聞工作者達六千多人,而全部僱員則約五萬人。新聞集團總資產現約600億美元,年營業額約340億美元,其中,來自英國的收入佔8%。

歷屆首相皆以上賓看待
  獨立調查庭的律師臚列具體數據及紀錄,顯示幾十年來,歷屆英國首相都樂此不疲跟他打好關係,打從柴契爾夫人起,馬卓安、布萊爾、布朗,以至現任首相卡麥隆都常以上賓看待。在1981年,當新聞集團提出收購《泰晤士報》前,梅鐸便曾主動約晤時任首相柴契爾夫人,其後,新聞集團順利通過行政當局及國會重重審查障礙,完成收購。
  律師指出,政黨/政府的現行或未來的媒體政策,諸如對媒體擁有權或規管方面,都將影響新聞集團的商業利益。律師圍繞新聞集團多年來的多個經營情況,質詢梅鐸在其旗下媒體決定向對方(政黨/政府)提供支持之時,有否因而換取特殊關照,梅鐸都一概予以否認的答覆。

  梅鐸一再強調:「我從不向任何首相提出過任何要求。旗下媒體決定支持某一政黨也從不考慮本身的商業利益,總是以事論事而已。」

  梅鐸並以淡然口吻說:「所有政界人物都力求跟傳媒的總編輯或老闆打好關係,希望幫他們將政見主張傳揚出去。非獨跟我一人,對其他老闆也如是。政界人物爭取傳媒支持,這是民主制度的正常現象。」

布朗向梅鐸宣戰
  在律師引導作證下,梅鐸交代了關於前任首相布朗一個戲劇性情節。
  梅鐸表示,在2009年9月底,他主持新聞集團高層會議決定不再支持工黨,改而支持保守黨。時任新聞集團在英國的行政總裁布魯斯克 (Rebekah Brooks,現已在竊聽醜聞中被捕) 將決定告知布朗後,布朗深表震怒,並給他電話冷然地說:「你的公司既然向我的政府宣戰,那麼,我們也別無選擇,要向你的公司宣戰。」
  新聞集團旗下的《泰晤士報》、《太陽報》及現已停刊的《世界新聞報》是英國最權威或銷量最大的日報及週報,而同屬新聞集團的天空電視台(BSkyB)則是英國最大商營衛星電視網,在它們的編輯方針由支持工黨轉為一面倒支持保守黨後,結果,執政工黨在半年後的大選中敗陣,在野保守黨勝出,與自民黨組織聯合政府。

新聞集團政治立場並不超然
  國際傳媒大亨此番證供,對於很多對媒體仍然有所期許的人,真是當頭棒喝。雖然,梅鐸在公開聆訊中一再強調,他一貫的辦報宗旨是為讀者追求事實真相,但卻似乎全不提及媒體在政治立場上必須嚴守中立、不偏不倚、客觀公正。新聞集團是橫跨多國的媒體集團,梅鐸毫不諱言,他美國旗下的立場,就與他英國旗下的是一致的。
  也許,當今社會,不論何地,對於大部份讀者而言,也早已習慣媒體往往基於種種因素,各有政治立場,什麼客觀公正,很多都只是一紙空談而已。
  新聞集團如此,其他國際性傳媒難保也不一樣,難怪你會看到關於所謂反恐戰爭、阿拉伯之春,或關於伊朗、北韓、俄羅斯、或中國大陸的相關報導上,西方傳媒很多的口徑往往都是大同小異的。

布朗宣戰的後果
  回說公開聆訊的證供,布朗向梅鐸宣戰後的結果是什麼呢? 梅鐸說:「自此之後,我們(新聞集團)週圍便多了大堆專責官方機構(commission)或半政府機構。」其後,當竊聽醜聞揭發初期,布朗也曾發出公開聲明,大罵新聞集團是一個犯罪組織(criminal organisation)。
  梅鐸言下之意是諸多制肘的事情來了。這便怪不得新聞集團提出以八十億英鎊全面收購BSkyB 一事,沒有在工黨政府餘下任內提出,直至保守黨上台後一個月(2010年6月)才正式公佈收購計劃。不過,此事後來草草收場。去年7月,新聞集團因為屬下《世界新聞報》竊聽醜聞的影響之下,無奈地決定取消收購行動。
  在竊聽醜聞引致的各項調查中,其中國會一個專門委員會本星期發表報告,質疑梅鐸領導無方,配不上繼續擔當媒體集團的最高主管。不過,耐人尋味之處則是,10人委員會中,5名工黨及1名自民黨國會議員態度一致強硬,但4名保守黨國會議員則全都較為寬容,兩陣對圓,以致委員會內部意見分裂,不能訂出任何具體跟進步驟。此一情況,如從上文的宣戰角度來看,正好不謀而合。
  在獨立調查的公開聆訊中,調查庭律師繼續一再質詢在新聞集團2009年決定支持保守黨與當年計劃收購BSkyB一事之間可有任何關連,這等同詢問梅鐸有否利益輸送的問題。當然,這仍是問不出答案的。一如預料,梅鐸一再回答,他是從不向政界人物提出任何要求的。

突轉支持蘇格蘭民族黨
  不過,律師繼續以同類疑問質詢梅鐸與蘇格蘭著名政治人物的交往情況。律師臚列證據顯示梅鐸近年突然與蘇格蘭民族黨(SNP)領袖薩爾蒙德 (Alex Salmond)熱烈打起交道來,也曾跟對方討論新聞集團在蘇格蘭的投資問題。
  新聞集團旗下的《蘇格蘭太陽報》(Scottish Sun)在2007年蘇格蘭大選時支持工黨,但到2011年蘇格蘭大選時則改而支持蘇格蘭民族黨,該黨也在當地選舉中勝出執政。
  梅鐸承認曾同意該報改變立場,但沒有所謂爭取該黨對其投資事情予以支持。至於為何突然交情熱烈起來,梅鐸回答說,跟他打交道是因為很欣賞此人以及該黨的理念(該黨一直爭取蘇格蘭獨立)。
  在談到媒體規管及隱私權問題時,梅鐸曾有一番妙語。獨立調查庭的法官表示,社會上很多批評傳媒可以對事事過問,對人人過問,對政治人物、名人聞人、甚至法官,無一倖免;但傳媒則近乎無人可管。梅鐸則回答說:「我們天天都受到英國人民管的,讀者可以隨時不買你報紙,馬上將你唾棄的。辦報不就是天天在競選嗎?」

文化大臣難脫偏私嫌疑
  目前,梅鐸之子詹姆斯(James)上星期在獨立聆訊中的另一場作供,仍然餘波盪漾。皆因呈堂證據證實了關於BSkyB收購一事,負責審批的現任文化大臣杭特(Jeremy Hunt)的一名顧問史密斯 (Adam Smith),曾與新聞集團在幕後互動密切,有違審批當局必須超然公允的立場。
  證據顯示,該顧問曾以電郵向新聞集團高層詳細通報文化大臣對收購一事的主場,連至文化大臣對國會的發言稿,也邀請新聞集團共同草擬。此事公開後,該顧問當日已馬上被迫辭職。
  不過,文化大臣本人的偏私嫌疑目前還未洗脫,工黨猛烈批評他違反部長應有操守,應予革職,而保守黨卡麥隆首相連日來則幾度發言力加維護,顯然聯合政府這一場政治風波短期內恐難就此了結。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
梅鐸出席公開聆訊供詞全文
http://www.levesoninquiry.org.uk/wp-content/uploads/2012/04/Transcript-of-Morning-Hearing-25-April-2012.pdf
http://www.levesoninquiry.org.uk/wp-content/uploads/2012/04/Transcript-of-Afternoon-Hearing-25-April-2012.pdf
http://www.levesoninquiry.org.uk/wp-content/uploads/2012/04/Transcript-of-Morning-Hearing-26-April-201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