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電腦,但善用科技
向來將媒體視為中性科技的我,一步步看到3C產品不僅衝擊社會、工作模式,也衝擊著家庭的教養問題,不得不改變過往的態度和做法。我開始擔心,孩子太早接觸3C產品,太仰賴3C產品,減少他們實際探索世界的機會,擔心他們寧可待在家裡吹冷氣、上網玩電腦,也不願出門,擔心他們未來成為尼特族。
去年九月起,筆者即將家中電腦設定密碼,國小五年級和二年級的孩子無法自由使用電腦(詳情請見:《近用媒體V.S.禁用媒體》一文),因此孩子已經超過半年沒使用電腦、玩線上遊戲。若大兒子學校需要用電腦做報告、查資料,則開放筆記型電腦,並在一定時間內要求孩子完成。
孩子會不會因此而缺乏現代科技的技能?事實上不會。這學期大兒子代表班上參加「網路查資料比賽」獲得特優,並代表學校對外參賽,我很訝異這是在禁用電腦半年後的成果?後來想想,當孩子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裡完成作業或報告時,他必須用更快、更有效率且有組織的方式完成作業,這反而是很好的訓練。
我並不忽略科技的使用,這也是趨勢洪流,孩子在學校電腦課學習Word、Excel、PowerPoint、Photo Cap…等軟體,學校的課堂提供練習機會,運用PowerPoint製作環保童話故事、使用Photo Cap製作節能減碳宣導海報,透過科技去傳達理念,是很好的訓練,我也常從孩子身上知道更多使用軟體的小技巧。
「網路查資料」的訓練,更必須在限定時間內,將找到問題的答案,在1000字以內呈現,並要註明資料來源。孩子能快速尋找資料,並組織成為有用的資訊,不僅不愧對網路這浩瀚無垠的寶庫,更不浪費時間在散亂的資料中。
不以3C產品為「電子褓姆」,生活品質更升級
當家裡禁用電腦後,孩子的心安定許多,也更能專心。
我們家沒有第四台,晚間時間也不看電視,收視習慣已經從定時坐在電視機前等待節目,轉變為「主動式」選影片,且多運用週五小週末或假日選擇適合孩子看的電影,闔家觀賞。
不看電視、不上網玩遊戲,孩子把功課寫完之後,時間相當充裕,能看書、彈琴、聊天、玩玩具、逗貓咪、甚至是兄弟打架都好,更棒的是,週間裡的三、四天,我們會在晚間到學校跑操場、打籃球、運動,孩子蹦蹦跳跳流一身汗之後,回家便洗澡上床睡覺。
如此可以增加親子的相處時間與品質,而不是爸媽盯著電視、孩子盯著螢幕,彼此沒有交流,晚間多出時間運動,也能適度照顧身體、紓解壓力。
外出不低頭,從家長做起
此外,當外出用餐或旅遊時,我也不會提供孩子手機,每當出門時,孩子會自行準備書本、玩具、象棋或撲克牌…等,比較小的孩子則可以準備畫筆、畫紙塗鴉,不需要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孩子就會發展出許多樂子,也和席間的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一點兒也不無聊。
有時候發現,其實是大人離不開螢幕。用餐期間,頻頻拿出手機把玩、或回覆社群網站上的訊息…,大人們能不能控制自己不拿出手機,專心地陪伴孩子、好好地用餐、好好地和朋友聊天?
過去看到有人拿出智慧型手機,感覺很時尚,不用似乎落伍;但筆者現在覺得,即使擁有智慧型手機,卻能控制自己,不被制約染上強迫症,有更多時間陪孩子說話、打球、聊天、過生活的家長,才是真正的酷!
擔憂孩子們對世界無感,擔憂孩子對螢幕外的世界覺得無所謂、覺得不值得努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為他們把關,不要將孩子交給電子褓姆,讓孩子多打球、多接觸陽光山林、多運用五感去體驗、觀察這世界,而家長自己呢,出門時就專心和孩子玩耍、聊天,這時候先把電子產品拋在一旁吧!(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