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海嘯與核災,富士電視台系匯集超過270名員工的遇災記事,編整出每個人面對世紀災難的心路歷程,出版「富士電視台系所看見的東北大地震 311紀錄~將經驗傳遞給下個世代~」。書中的每字每句充滿訓誡與寓意。

<<混亂>>
  「我們先冷靜一點吧。我們這些做報導的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進行的吧?好,準備進入特輯!」去年3月11日,東京台場的富士電視台總部,12樓的報導中心裡,總編輯塚越裕爾(當時)手握麥克風,態度沉著說著。在搖晃走廊上的另一頭,主播境鶴丸走了過來,坐上圓桌座位後,隨即開始了特別節目的報導。不包括廣告共計61小時,包括廣告為82小時,超過三天的連續節目便開始了。

<<影像>>
  岩手menkoi電視台原本要回傳的檔案,因停斷而無法傳送。位於大船渡的攝影師拍攝了海嘯吞噬鄉鎮的部份影像,拜託了在鄰里間認識的計程車司機,將影帶傳回盛岡市總部。回傳來的25分鐘影像預計編輯成5分鐘播出,在影像開始傳送的瞬間,接收端的另一頭員工們湧上一陣悲鳴。在總編輯塚越的判斷下,影帶決定不加以編輯,活生生的傳遞海嘯災情。

<<設備器材>>
  「直昇機,飛吧!」東北各台中唯一擁有直昇機的仙台電視台,雖然發出起飛指示,但海嘯損壞了待機於仙台機場的飛機。另外,福島電視台原本能補捉到福島第一核電廠爆炸的監視攝影機。也因原子爐爆炸而造成停電、系統暫停運作。富士報導中心也因地震關係,即時新聞系統發生故障,修復耗時10分鐘左右。
災後,核電廠的監視攝影機改為太陽能發電式、即時新聞系統也盡速修正,緊急情況下會使用到的設備都需重新規劃。

<<判斷>>
  福島電視台的記者在採訪回程中,在車內遇上了地震,山崩造成的土石流淹沒了國道,壓迫國道下的水管破裂,洪水開始奔向住宅。
  「這到底是什麼場面。在這裡的我能做些什麼?」。採訪的同時,視情況向消防隊與警察申請救援、不時向被害者溝通、請攝影師補捉畫面,正因如此才能傳達臨場感與緊迫感,遇上任何事件皆需立即判斷。

<<疑惑>>
  「雖然悲慘情景發生眼前,還是得委婉詢問當事者的心情,身為記者的我,時常不知道這有什麼意義」。在災區採訪的富士電視台社會組記者,總是向自己問這個問題,直到另一個事件發生後,他的心境改變了。
  「災區中有一名女性正在確認親人遺體,他對著我呼喊,一邊擦拭眼淚,一邊說著:『請透過報導把這種悲痛傳達給世界吧』」。他的這番話抹去了我心中的疑惑,感到一股身為記者的「使命感」。自己也參與了這場前所未有的世紀災難,把這些點滴傳達給世界,接下本國內、海外各國才會對東北展開救援活動。這就是我的使命,這份覺悟告訴我「不能害怕要傳達的事物」。

<<數字>>
  去年4月11日,災後一個月播放的特別節目收視率達1.8%。電視台的節目製作人說「這些是一邊想著災民,一邊感到苦惱地播送出去的,無論自己認為已經做得多努力,一旦不試著傳達出去,就等於什麼事都沒有做到,對於傳播的努力,還需要持續不可放棄」。

「如果更有知識的話…」木村太郎
  「福島核災太危險了,沿海區域的工作人員馬上停止採訪,撤退!」去年3月12日下午,福島電視台的記者們與災區現場連線後,收到總部緊急連絡,全員撤退。
  對於富士電視台系的工作人員而言,核災事件是一門未知的領域。富士電視台依政府3月15日發表的內容,在距離第一核電廠20~30公里範圍內的人員必須待在室內,並為了避免吸收過多的輻射被曝量,訂立一份採訪規則,另外災區現場備有增添輻射測量計的防護衣。
  「FNN SUPER NEWS」的新聞解說員木村太郎(74),在本書中以「我的意料之外」為題投稿。事件發生時,攝影棚內有強調核能安全的學者,我也沒有適當提出反論,事後回想起有了一些檢討,「我對於核災問題的知識太貧乏了」、「應該多去瞭解核災事故的起因」,「如果更具知識的話,就能引用美國的分析與氣象局的數據,也許當時還會有其他的選擇可能」。

註:
根據日本自行的災難報導調查,日本觀眾對於媒體報導核災的評價,普遍持負面及不信任的看法。這對日本新聞媒體的災難報導工作,無疑是一個最好的警惕和提醒,請參見下面的調查統計表:

本文翻譯自日本的"產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