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近日完成2012年五月媒體觀察報告,五月各主要報紙的「烏龍新聞」評比(未註明政府機構者、置入性行銷、中國廣告,都列為「烏龍」計算)。依序為:中國時報6則(含未註明政府機構者2則)、聯合報5則、蘋果日報4則(含更正2則),自由時報和聯合晚報則無。合計15則,刊更正者2則。
同月違反新聞倫理道德規範的示意圖和照片,依序為:自由時報23則(含自殺20則)、中國時報19則(含自殺11則)、蘋果日報18則(含自殺12則)、聯合報12則(含自殺9則)、聯合晚報2則(含自殺2則)。合計74則(含自殺54則)。今年各主要報紙的全版中國廣告,除了2月5則、3月6則外,元月及4、5月皆掛零外(若加上2010年六月底「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簽訂後的中國廣告119則,累計則達211則,參見每月『烏龍新聞紀實』)。(參見附表一、二及烏龍新聞)
兩岸新聞唯利是圖耍花樣
雖然台灣主要報紙刊登中國廣告的狀況,統計數據降低,不過這一數據並不表示部分媒體因遭各方撻伐或政府確實執法,就此節制或偃旗息鼓。相反地,仍多採暗渡陳倉或瞞天過海的方式,與中國地方政府保持密切合作,以遊走兩岸相關法令的灰色地帶。採新聞編寫方式來包裝各省市長率團來台的參訪行程,便是一種另類的置入性行銷。
美國「自由之家」在今年元月發表的「2012年的全球自由度」報告即直陳,台灣已出現在媒體放入中國官方新聞夾頁,或由中國地方政府出錢在台灣購買新聞報導,卻不告知讀者資金來源的情形。
媒體理應一體遵守,避免做出傷害國家安全利益的事情。新防會籲請新聞界處理兩岸新聞,要以國家安全利益為先,遵守兩岸往來的相關法令規範,俾維護台灣新聞自主、自由的空間和聲譽。
政治亂象與影劇報導悖離專業亂象多
新防會指出,近數月來各報的版面皆呈現塞爆現象,主要在政府急於推出一連串重大經濟民生政策,卻未有週延的審慎評估,不論是含瘦肉精的美牛進口、或油電漲價或證所稅、二代健保等,皆遭社會質疑和爭議,加上政策的反覆又朝令夕改,更加深物價上漲的預期心理,招致更大的民怨。
例如經濟部四月間公布的五月十五日實施電價合理化方案,突在五月一日大轉彎,電價改採三階段調漲,分在六月十日、十二月十日,最後20%還要看台電具體改革成效,再決定實施日期。台電董事長陳貴明忽於五月五日表示倦勤下台,改由經濟部次長黃重球接任。
又如四月十二日財政部決定的證所稅扣除額,到了四月廿六日行政院再作更改送立法院審議,亦復遭立委杯葛,並於五月間提出多種版本,而財政部長劉憶如則因國民黨立院黨團規劃證所稅版差異甚大,致「政策理念無法認同」,突於30日請辭(任期114天),由已退休的財政部政次張盛和接任。
凡此種種,都顯示政策的不夠審慎,未符改革和照顧民生福祉需求,使馬總統「520」連任前的民調創下歷史新低(註:0518聯合報馬總統民調新低23%,中國時報0519民調,馬不滿意度飆59%新高。六月間各項民調猶一路下滑至15%上下),從五月13日至20日亦紛有在野黨漲與民間社團抗議政府的大型活動,遍地開花,人數高達十多萬人以上,馬總統為此特在連任就職前夕,發表談話表示不安和虧欠,連說3次要檢討、改進、努力。
今年二至五月間,涉及多項爭議性的重大民生經濟政策,卻不見政府宣導或溝通民意的廣告(包括座談會、專輯、專題等);反而多屬宣傳或活動類的空洞廣告,或是地方首長自我吹噓之類的廣告(參見「烏龍新聞紀實」)。例如,2017年才要在台北市舉辦的世界大學運動會,則從去年底就不斷打廣告,不論平面媒體或電視廣告,都看得到市長郝龍斌的身影,大作個人形象廣告;而台北市政府先前已砸2300萬元買廣告,近又打算拿行政院撥的5億元特別統籌分配稅款,在今年底前投6千萬元進行國內行銷,致引發市議員的諸多批評,顯然須作檢討調整。
現今演藝圈的新聞編寫,夾議夾敘,更是離譜!根本與新聞專業規範背道而馳(參見三、四、五月「烏龍新聞紀實」),即使當事人否認,說是子虛烏有,仍然照樣報導其否認,若一直否認就一直登到乏味為止;甚且到了自編、自導,看圖編故事地步,已非「新聞記者」,而是「編劇作家」,可說是媒體為爭市場利益的墮落!必須自制和自律,以免壞了新聞形象和尊嚴。
就以五月演藝圈新聞的「連續劇」為例,泰半是真真假假,顛三倒四。譬諸大肆渲染S.H.E成員Ella(陳嘉樺)和夫婿的新婚煽情艷舞;續編陳美鳳婚與前夫DAVID(徐福慶)的爭吵瑣事,連謝霆鋒與張柏芝也可變「驚爆」沒離婚,直報導到拿到離婚證件為止,還說是為新片或廠商代言;儘管周杰倫說沒在關島訂婚,仍然可「傳」上頭題,一面傳「女方家屬9日陸續致電邀約」一面好友又說「不信天王閃婚」。
再者,有些報紙喜歡先「設定」題目炒作,像是「姊弟戀」、「怨偶」、「三角戀情」等,例如趙又廷與大陸藝人高圓圓,或是蕭亞軒和柯震東等,便歸類為姊弟戀,就報導得轟轟烈烈;而藝人邵昕在澳門把妹後,與婷婷的風風雨雨,還有傅天穎和明華園第三代的陳子強感情糾葛,則歸為怨偶類,便演很大;更把演「犀利人妻」走紅的隋棠和姚元浩「情傷」,藉王心凌的介入,演繹為「雙姝奪浩」的劇情故事,諸此至今仍沒完沒了。甚至不顧「兒少法」規範,對婚變藝人的幼兒一視同仁,每有報導,就照刊不誤,幾無同理心可言!
事實上,狗仔跟拍名人,有其新聞採訪功能性,類如發生醜聞、意外或影響公共利益者等,但絕非亂挖糞,搞「非新聞」(不構成新聞要件者)或「非緋聞」。並再次呼籲新聞界,可受公評與公共利益攸關者,亦須審慎掌握分際,符合比例原則;並應符合揚棄踰越專業倫理,或減少浪費媒體和社會資源,尤其媒體跟拍亦應符合新聞專業相關規範的要求,避免遭致社會詬病。
預防自殺的新聞如何做 是未來一大挑戰
近年新聞傳播學界分析發現,媒體常將自殺新聞,以「頭條」、「即時現場轉播」,赤裸裸的呈現在讀者或觀眾面前,並持續以娛樂聳動手法炒作自殺事件(像五月間發生的單親藝人朱慧珍之女自殺,猶挑起與女兒生父邢峰20多年的恩怨情仇故事,即為例子),或詳細報導自殺手法和過程,譴責自殺未遂者;特別重視名人自殺,或青少年炫耀自戕的社會現象,除以圖片說明自殺經過外,並「合理化」個人自殺原因,無形中帶來模仿效應,也成為自殺的「推手」,突顯自殺新聞報導的良莠不齊,顯然已嚴重違反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規範。
再者,網路發達、資訊傳達便利及第四權的膨脹,仿效型自殺再度成為國際關注的議題,瑞士學者魯德(Thomas D. Ruder)在其研究中,便很擔心近年臉書(Facebook)的風行,會造成仿效型自殺增加。台灣在三月、四月及五月就各發生一起臉書直播燒炭自殺現場悲劇。其中,一是新北市31歲女子林美亨在生日當天,利用「臉書」直播67分鐘自殺現場;另一為基隆國二女生,亦無端利用臉書預告燒炭自殺身亡。五月間則發生一起高醫男大學生致電女友手機直播燒炭自殺,經女友報案119搶回命。因此,仿效型自殺的臉書預防及探討,勢必是未來的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