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李惠仁、蔡崇榮、朱淑娟、何榮幸,林靖堂攝影)

  卓越新聞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共同舉辦一連兩天的「2012年調查報導工作坊」,最後一個場次,主辦單位邀請到獨立記者朱淑娟及紀錄片導演蔡崇隆,以及獨立調查報導工作者、台灣首位獲得獨立調查報導獎的李惠仁共同參與座談。三位傑出的記者,平日他們各自忙於完成各自的報導工作。而利用這場座談,難得能夠彼此分享自己對於獨立調查報導的看法和做法,在三人的對話中,一方面透漏對獨立調查報導的共同執著,另一分面也有一些些擔憂。

調查報導的殺手:溫情、弱勢、眼淚、偽科學
  「溫情、弱勢、眼淚、偽科學」是調查報導的殺手,獨立報導工作者李惠仁表示,溫情主義經常是台灣媒體容易誤入的陷阱,甚至最後為了溫情主義而誤導新聞報導的走向。從毒龍潭事件和楊梅銅汙泥事件,都顯示媒體不應第一時間完全相信弱勢居民的說詞,因為背後可能有許多利益主導,而應多方印證,更可以從類比的案件中,找到更多線索。

  李惠仁強調,調查報導就是「拼圖、還原真相」,而第一步首先是要打破框架!科學數據經常是記者被餵養的重要資訊來源,李惠仁指出,如果被餵慣了而不追根究柢,就是記者不夠用功,容易受「偽科學」所蒙蔽;「偽科學」也可以說是巫毒科學,數據的背景、來源未被探究,官員用專業知識製造偽科學,更是讓記者難抓漏洞,李惠仁以近期美牛瘦肉精的科學數據為例,指出政府誘導錯誤資訊的問題關鍵。

跟著謊言追真相、魔鬼藏在細節裡
  「官員的話不能信」,李惠仁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他認為,應永遠懷疑官員的話,並且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他以自己對禽流感疫情追蹤的經驗,說明消息來源的演化路徑,指出任何人都可能是消息來源;他透過引介,認識獸醫師、疫苗商,並從外行人的角色逐漸進入內行人對關鍵證據的細節認知,進一步隨官員的似是而非言論、農委會提供的資料、研究調查的結果,以及各消息來源間的互相對比,找到隱匿疫情的事實。李惠仁強調,透過研究方法中的「三角校正法(三角交叉檢定法)」,採用不同資料蒐集的方法來檢驗證據,追著謊言也能找出真相。

  官員說謊、大多數媒體和民眾都不在意的情形下,建構出「假話講一千遍都會變成真的情形」,李惠仁勉勵採訪者,不要讓官員長期習慣性認定記者英文程度差、容易被官員呼嚨,他更點出,當時自己能讓政府面對現實的突圍方式,就是透過「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提供資料,詢問台灣是否出現疫情。

有一分證據才是一分事實
  「不要做過度推論」,紀錄片導演蔡崇隆認為,這是基本倫理。法律系出身,卻任先後擔任記者、紀錄片導演的蔡崇隆,製作過許多著名調查專題,其中《島國殺人紀事》系列就是一個引起社會各界迴響的好報導,這一系列專題報導,深入探索延宕數十年的重大凶殺命案-蘇建和案,不僅細緻勾勒整個案子的始末,也反映出案件中不合理、值得受社會質疑的疑點,充分展現調查報導、質疑表象、追求真相的特質。

  蔡崇隆認為,記錄是力量,是手段也是目的,但紀錄片是由題材與觀點結合所造就,是對現實的創造性處理,紀錄片工作者不是正義使者、不是包青天,也不是運動者或宣傳者;台灣的情況尷尬,使紀錄片工作者經常在最後一種角色上為難,但他仍強調,紀錄片、新聞報導、專題報導都是主觀的,調查需要觀點,採取安全而沒有立場的表達主觀,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浪費觀眾時間。

  真相可能不只一面,天使也在細節裡。蔡崇隆堅信,新聞報導,證據重要,而司法調查尤其如此。蘇建和案的困難在於只有自白作為判刑唯一證據,而蘇建和三人說,自白是刑求下的結果,司法人員對此案的推理,認為三人和主犯王文孝很冷血,卻在凶器處理上顯得低能。儘管此案尚在審理階段,真相未明,但蔡崇隆認為,不應用假設考慮事情。

期許獨立媒體的運作
  新聞報導最高榮譽普立茲獎也將「調查性新聞報導」列為評選項目之一,可見它在新聞界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近年卻因媒體經營困難而嚴重式微,力倡調查報導的前資深記者、現轉任教職的林照真曾指出,台灣缺乏調查報導的傳統與典範,沒有用心觀察西方媒體對新聞自由所付出代價的過程中,調查採訪是證明監督權力的重要配備。已離開主流媒體、現任獨立記者的朱淑娟說,她從未放棄過追逐生命中的水門案。

  朱淑娟和幾位資深媒體人、學者和非營利工作者成立「獨立媒體學院」,第一屆報名人數相當踴躍。紀錄片導演蔡崇隆表示,對於報名結果不意外,因為現在給年輕人的媒體環境並不理想,何榮幸更認為,現在死守在主流媒體四行倉庫的人越來越孤單。

  逼得農委會官員公開道歉的「危雞英雄」李惠仁,就是以獨立記者身份調查禽流感疫情,曾任東森新聞攝影記者的他,具備採訪、攝影,甚至新聞調查能力。台灣調查報導環境太差,朱淑娟笑言,調查禽流感疫情,李惠仁還要自己動手殺雞;顯示調查過程中,獨立記者會碰到許多難題。僅管朱淑娟提出,主流媒體傳統上以政府部門佈線採訪方式不合時宜,導致各跨部門、跨部會間的問題難受媒體監督,但也不否認獨立媒體有其侷限性,有待突破困境和解決問題。

  相較之下,「獨立媒體比較有機會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從事獨立報導」,朱淑娟以知名的「馬格南攝影通訊社」(Magnum Photos)作為目標,並勉勵獨立記者不能搞砸任何一個案子,而且要有一定的行情(指稿費)。她解釋,「獨立媒體學院」邀請不同講者,讓獨立採訪者對採訪環境與對象的背景知識充分了解,從行政部門的組織結構、專職內容到如何交換名片,鉅細靡遺強化記者的專業能力。轉為獨立記者後的朱淑娟體認到,受訪者願意接受採訪的原因不一定是記者背後的媒體機構,儘管行政部門、政府檔案仍無法向獨立記者公開流通,但她認為,只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擁有專業知識和認真的態度,別人也會改變對你的看法。

  李惠仁也認為,主流媒體掌握的資源夠多,監督政府、調查報導本是他們該做的。
  走入校園、讓weReport的提案人與執行者分開,可能是較好的解決方案之一。李惠仁建議,知識專業和報導專業可以不同方式協助,透過學者提案或定期舉行salon,讓學者和公民記者有一個討論的管道,或許可以慢慢蓄積能量。

調查記者基本功 要有勇有謀和保護自己

  李惠仁則透露有關「消息來源互動」上的處理之道,他強調要以正規手法保護自己,最好以「不和諧的密切關係」創造反制之道,形成受訪者不敢拒絕受訪、累積足夠關鍵人士的受訪資源。調查記者的能力雖然有限,蔡崇隆還是以真相可能不只一面,警惕自己不要落入自我膨脹意識,犯一樣的錯。

  記者需要具備能力、批判性的思考。李惠仁透露,與消息來源間的關係互動上,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消息來源的備案,而最敏感的問題可以留在最後才問;記者與官方單位的互動上,可以透過大量發函來蒐集信息,因為承辦人員不會每次相同,只要出現差異,就有了新的事證,謊話不同真相,講三遍就會出現矛盾了。  
 
  蔡崇隆認為,耐力和機運也是調查的關鍵,然而,沒有觀點就沒有開始。卓越新聞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調查報導的前景有艱難困境,勉勵記者要有勇有謀,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