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許多時候為了讓政績數字非常亮眼,犧牲了勞工應有的權益,這是令人不能接受的結果。」于國欽長期關注於經濟發展趨勢與社會勞工權益,近來在撰寫社論時,社會正義也是其主軸之一。

  于國欽以「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等九篇評論,榮獲2011年第十屆的卓越新聞獎,文章內容針對內閣施政指出具體的施政盲點,積極捍衛基層勞工的生活保障與權益,尤其對政府強徵民地、忽視勞工就業安全、打房政策、軍公教加薪等議題,清楚明確的指出諸多社會問題的癥結。這一系列文章,正提出了對政策極具參考價值的論點。

社會應早點知道社會正義的重要
  于國欽獲獎後發表感言時指出,大眾對政治的議題討論太多,對社會正義的探討太少,長期以來政府施政深受選舉影響,在選舉考量下才會想到社會正義;當面對群眾的抗議時,才發現社會正義的重要,因此他認為「抗議下的正義並非正義;爭取而來的福利也不是福利。」

  于國欽認為,這些僅是選擇性的正義,多數弱勢者在僵化的官僚體系下,它們的權益「仍舊被蔑視與欺凌。」最後,他期望藉由社論的影響力能督促政府,讓更多政治人物不再為選舉而開出一張張的空白支票。

撰寫社論 就要站在弱勢者那邊
  對於社論撰寫立場,于國欽認為很多時候還是要選邊站。因為很多資本家、企業家他們都有資源去發表自己想要發表的言論,但某些弱勢階級卻苦無發聲管道,所以如果有機會能寫評論、寫分析,那當然絕對要站在弱勢者那邊。但也並非一味、激進的發表言論。重點是將政府漠視社會正義的部分給顯露出來。

  「政府決策的正義難道都得在凱道抗爭後才能實現嗎?都得在選情緊繃下才能反省嗎?」于國欽一再強調,那些沒有能力走上街頭、操縱媒體的人,如果沒有人關心,甚麼時候才能被重視?
  「如果政府施政是有抗爭才有正義,沉默不語就不予以正義,那麼國家施政還有『正義』可言嗎?」因此,他持續關注、長期書寫,也保持對社會改革的樂觀態度。

  于國欽就這麼,在他的評論文字,在行文之間,用字精鍊、說論點清晰、文筆流暢地為那些被忽略的人們,出聲、發言。

讓正義發聲、讓正義發生
  「在我書寫的社論中許多都是已經有人為他們發聲,我只是再次的強化論點,但這當中也是有些從未有人關注,我是第一個站出來發聲的。」于國欽提到,世銀經商環境報告書事件,媒體疏於報導,但政府確實有在做,基於人民「知的權利」,于國欽選擇去披露它,讓人知道政府這樣的決策並不正確。

  「難道勞工解僱成本越低,就代表經商環境越好嗎?」于國欽提出疑問,他表示,如果政府只是為了國際競爭排名而不斷鬆綁勞動法規,置勞工權利於不顧,是非常不公義的行為。

  于國欽進一步提到,法規的背後往往會強調「公益性」、「重要性」,但「法」終究是由「人」來執行。甚麼叫公益性?還是由「人」來認定,如果文官體系沒有熱情、沒有設身處地的為弱勢者著想的心,任何條文乍看下是在幫助民眾,但最後都只是紙上談兵。

  話雖如此,他仍樂觀看待許多社會問題,只要積極努力的發聲、爭取,給這個社會時間,必然能夠改善。他強調,只要自己能細心體會,只要社會還有改善空間,就不須悲觀,尤其是身在傳播媒體業,不該也不能悲觀,應該不斷去發掘問題,解決問題。

于國欽先生以《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榮獲得第十屆卓越新聞獎-新聞評論(漫畫)獎。

《政府施政準則應置於社會正義的基礎上》作品簡介:
  長期以來內閣施政深受選舉影響,在選舉考量下藉福利減稅以取悅人民,時而藉國際評比壯大聲勢,時而藉經濟成長以誇耀政績。然而政府施政準則若不以社會正義為基礎,最終一切不僅無利長期經濟發展,更將引來民怨,此一系列社論即對近年政府施政迷思提出批判和建言。(作品可線上瀏覽https://feja.org.tw/wp-content/uploads/2684_于國欽工商時報社論.doc 。)

評審給予該作品的得獎理由是:
  針對近年內閣施政問題,以系列社論,具體舉例,指出施政盲點,護衛基層百姓之生活保障與整體社會之正義,尤其對於政府強徵民地、忽視勞工就業安全、打房政策、軍公教加薪等議題,多能具體指出問題癥結,提出觀點。行文之間,說理銳利、文氣酣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