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奴隸制度(modern-day slavery)的人口販運,至今仍在台灣許多被人遺忘的角落發生。
「Senja這個女孩子,告訴我,在事情發生之後,她自殺過兩次,因為她一直想,只要死掉,一切就會結束了。」把在台灣的遭遇,完全對家人隱瞞,是受害者能做最大的努力。詹婉如回憶採訪過程時表達,對她而言,這段經驗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契機。
面對令人揪心與憤慨的社會寫實
2011年卓越新聞獎詹婉如二次獲獎,作品以目前台灣社會存在的性剝削、勞力剝削及人口販運為基礎,探討「台灣現代奴工」,面對令人揪心與憤慨的社會寫實,詹婉如報導深入,也呈現出那些大多數台灣人所不關切的社會黑暗。針對採訪過程的經歷她提到,當她聽到了這群外籍移工分享、控訴在台灣受到的虐待、侵犯、壓榨與剝削時,她真的非常想將這些故事告訴大家,希望喚起社會對弱勢重視。
詹婉如談到,一開始會接觸到這樣的主題是因為,中央廣播電台本身有十三種語種,東南語當然包含其中,節目上有一些聽眾來信交流,從這些訊息中發現有些問題是需要被正視和關心的,因此詹婉如和記者同事開始去記錄這樣的議題。
「他們為什麼這樣對待我?」詹婉如說到,當這些移工們痛苦且不解的問她時,她心中其實是感到很羞愧的,雖然內心很掙扎,但詹婉如告訴自己,「我要更努力去做,把她們的故事寫出來,我才能對得起她們跟我說的故事。」
提到文章中那些受害女孩,詹婉如感慨的說,有時受盡屈辱最後終於打贏官司,但實質上仍然一毛撫慰金也拿不到,因為那些被告根本都是擺爛或脫產。受害女孩就這樣回到了家鄉,之後也沒有任何人介入協助、關懷。詹婉如認為「貧窮」與「資訊的不對稱」是最大的癥結點,或許我們無法去幫助她們的經濟,但政府應該要制訂出保護她們的法令,讓外國移工在這塊土地工作的時候,受到律法保護與尊重。
「她們不會說甚麼很生難的字詞,她們總直接告訴我『我要錢』。」這樣的對話讓人印象深刻,因此詹婉如強調,現代化經濟發展快速,都市人富有豐裕,但許多最殘忍的事情也發生於此。東南亞移工大多來自農村,為了解決家鄉貧窮的問題來到台灣賺取大筆外匯,為的是幾年後回去能將家中的茅草屋換成好一點的樓房。但有些人最後卻成為非法逃逸的外勞,或被遣返回國,這其中存在著不當剝削,我們不能忽視。
深入報導 能看見移工與移民積極的生命力
此外詹婉如也提到法令的改善確實能形成正面的影響,近兩年來「人口販運防制條例」起了作用與幫助,大多移工要的就是「賺錢」,在法條的協助下,社工可以去幫助被害人媒合工作,如此一來他們能繼續工作,也能同時接受心理重建,律師也持續去幫他們追討罰金。所以這兩年來,被害者的狀況已經比過去好非常多了。
2011年到11月為止統計的人口販運被害人大概也才200件上下,比起過去降低許多。
詹婉如感嘆,採訪過程中也知道有些家庭會去尊重、關懷自己家中的外勞,像是朋友一樣和諧相處,但更多的時候是「不尊重」與「忽視」。像他所報導的新聞中有一個受訪者阿瑞,她的孩子念醫學院,還要出國念書,阿瑞從2004年在台灣艱辛打拼,為的就是一個支撐她的力量,希望孩子更茁壯更有競爭力,不要像自己一樣。她第一次來台灣工作,甚至做不滿約期,就差點被遣送回國。這當中的原由如詹婉如文章中所述「因為仲介期望勞工能不斷地更換,1個勞工能賺6萬元,因此很多仲介會跟雇主說,這個勞工讓他做2年就好了,因為2年這個勞工在台灣可能熟門熟路了,可能不好管理,所以換1個新的人過來。但對勞工來說,我好不容易才開始賺錢,你又不跟我續約1年,我就選擇要逃跑。」這樣的資訊不平等與剝削也就成了部分移工問題的起源。
最後,詹婉如分享,在採訪過程中,認識一位屏東的外配,她現在幫助了許多人人口販運被害者,這也扭轉了一般人過去對外籍配偶的刻板印象,她們不再是過去印象中那樣的灰暗需要幫助的形象,而開始有主動的付出力量。對此,詹婉如感到非常振奮,強調只要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給予關懷,人口販運受害者會越來越減少,並能擁有更多的支持,未來的路也能更平順,這是最令人期待的事。
《她們是非賣品-追蹤台灣現代奴工事件》榮獲得第十屆卓越新聞獎-廣播類專題新聞獎,這個得獎作品由詹婉如完成。
《她們是非賣品-追蹤台灣現代奴工事件》作品簡介:
報導及探討導致台灣人口販運的根源及「人口販運防制法」實際運作的缺失。得獎作品線上收聽:
評審給予該作品的得獎理由是:
本系列報導以目前臺灣社會存在的性剝削、勞力剝削、及探討人口販運根源構成,揭開「臺灣現代奴工的真相」,報導面向廣泛深入,無論主題設定,採訪規劃,均十分嚴謹流暢,記者對外籍勞工弱勢族群的悲慘命運,有長期深入的探討,記者專業執著的用心令人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