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海攝影
2010年7月底,巴基斯坦北方連續豪雨,淹沒五分之一國土,受災人數高達二千萬人。《慈濟》月刊攝影記者蕭耀華〈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以影像報導災後情景,也因為走過世界各地災難的經驗,使得他從人類最根本的生存狀態看待文明發展的價值。
20多年的人文地理攝影經驗,走過世界各國,蕭耀華自己的成長歷程也是不斷移地而居,出生於澳門、在香港成長,並在台灣求學。他說大學畢業後原本還沒有特別設定目標,開啟攝影工作之路有點偶然,「一開始其實不太喜歡到處跑。」
蕭耀華1988年到1998年在《大地地理雜誌》十餘年間,紀錄世界各國土人情,諸如巴西的歌舞、義大利威尼斯的街頭,是他職業生涯中當中令他印象深刻較歡樂的場景。1998年他進入《經典雜誌》、《慈濟月刊》之後,則是開啟另一段長期紀錄災難的日子。
「其實工作旅行挺累的,而且大都不是什麼好事。」蕭耀華說。伊朗地震、南亞海嘯、汶川地震、日本海嘯,蕭耀華簡略列舉自己事後採訪拍攝的國內外災難名稱,「海地地震沒去」 、「八八水災後去的是慈濟規劃重建區」,他這麼補充,有點像是親臨災難現場才是常態。同是知名佛教團體慈濟功德會所屬的刊物,蕭耀華表示《慈濟月刊》的會訊性質較《經典雜誌》來得多些,因此在報導紀錄上,會更著重在慈濟賑災的行動,〈巴基斯坦,世紀洪患後〉即是與慈濟一同前往巴基斯坦信德省塔塔縣賑災後的報導。
僅管報導與影像有點慣例地紀錄師兄、師姐與當地災民互動的過程,但蕭耀華也用心觀察現場,並以影像呈現當地民眾當下物資匱乏的生活狀態,而「主題上與視覺上相當聚焦的表現」、「剔除那些在慈濟官方刊物中政策性的自我宣傳照片」,亦是此報導受到卓新獎肯定的理由。
蕭耀華說,到災區採訪多半會與慈濟賑災一起行動,一般為期三至四天,長些約一週,再加上賑災行程緊湊,也有些人常以為平面靜態攝影只是拍幾張照片即可,但其實平面攝影經營畫面也需要時間,但實際上無暇多瞭解當地反而是常有的事,因此他會儘量爭取在現場,而像是遇到其他電視攝影機也在拍攝時,則較有利於他多花時間停留。
今年3月蕭耀華在日本311震災週年之間前去採訪,並拍攝岩手縣陸田高前市的週年聯合公祭。去年也數次造訪觀察,他觀察受海嘯侵襲的多數城鎮一年來仍未完全復興,而福島核電廠輻射外洩後,20公里警戒線內,而政府限制居民一個月只能回家兩次,還必須穿上防塵衣。
不同國家的災情背後,蕭耀華眼中也呈現人們不同的生存價值與樣貌。他認為雖然像巴基斯坦這樣的國家經濟條件不如日本,民眾受災不只是交通、水電供應問題,更多的是基本生存條件困頓,但在物資本就缺乏的日常生活仍看見人們堅韌的生命力。反觀像日本東京這麼高度發達而繁榮的城市,高收入卻也高消費,巨大壓力也傷害人們生活品質。他並提及,有時看到山區以水泥鋪成的產業道路上,各種被來往車輛壓過的動物們,這樣畫面也使他感受到文明進步的衝突。
蕭耀華認為,與不同的民族、語言相遇,長久心胸會好像變得較能包容,但也好奇人類到底應該走向什麼生活,希望未來能用更簡單的影像方式,表述現代人們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