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綜合座談):謝志誠、宋麗梅、柯信雄、打亥、劉瑋婷、謝世忠、伍麗華
針對莫拉克風災的重建問題,台大新研所教授洪貞玲日前主持「原緣不絕:數位典藏、在地參與、永續發展」原住民族數位典藏學術研討會的綜合座談,在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國際會議廳,和與會者細數「嘔心瀝血的災後重建的心路歷程」。
研討會的上下午場次,分別討論「數位典藏永續發展」與「公民參與數位典藏」兩個主要議題,共有四場次的討論。參與綜合座談會者,針對最後一場「災難與變遷」的議題發表意見。
獨立新聞網羅政策疏漏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記者劉瑋婷
運用網路科技集結資源與寫手的「88news: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針對政府的永久屋政策進行過專題探討;透過報導更指出許多政策不合理處。不少在座來賓對原住民的重建屋事件抱不平。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謝志誠認為,政府對於重建屋的態度,就是越快把事情結束越好。
高雄那瑪夏沙魯部落的打亥‧犮拉菲、屏東霧台部落的柯信雄,不約而同點出政府對原住民部落的種種不了解,對原住民不夠友善。打亥說,災難時,政府派軍隊或直昇機帶人下山,不但來不及又麻煩,能帶下的人太少,軍隊也沒有路可以上去,原住民自己其實也有避難屋,政府卻因此擴大功績。
政府的溝通,被原住民視為無效;打亥認為,政府如果有用,不用溝通五年。他補充,部落不僅有自己的避難機制,而且比政府更了解道路的安全問題;他強調,居民堅持不下山,是因為道路不斷被政府工程掏空,他們知道政府提供的疏散道路並不安全。
根據「88news: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慈濟大愛園區的永久屋與大眾媒體呈現的形象有極大差異;88news記者鍾聖雄(2010年2月12日)報導指出,援建永久屋的慈濟,不尊重原住民,甚至要求原住民表達感謝。打亥認為,政府會聽記者的聲音,媒體報導的力量能讓自己被聽見,所以新聞網很重要。
數位典藏 書寫原民歷史
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
屏東縣泰武國小校長伍麗華分享重建校園時指出,原住民學生對英文和科學等不是沒有天賦,透過培養的確證明了他們的能力。長期關注原住民問題的台灣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發展中心秘書拔尚表示,國科會教育中,關注原住民的科學程度無法提升現象,這本身其實就是問題。
伍麗華在重建校園過程中,不斷琢磨「好的教育方向」;她表示,看到新落成的學校感到欣喜,看到小朋友的手作能力、機械原理很好,甚至第一次參加科學比賽。台灣大學人類系教授謝世忠提出,建築史、科技史等不存在原住民的資料裡,將現代性資料補起來才能更完整,原住民離開部落已經有一半人口,希望台大可以朝這方面努力。
針對可協助原住民的方向,柯信雄也認為,數位典藏就是留住文化的好方法,因為「我們真的是沒有文字的文化」。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副教授宋麗梅也提到,同一個語言下,也會造成很多紛爭,數位傳播可以讓文化保留更久,替原住民做得更多。
在座來賓對原住民現場提及的救災個案過程細節感到好奇;拔尚也表示,他第一次面對面真切感受原住民升學的制度壓力。台大新研所副教授兼原住民族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貞玲表示,這次參與座談會的原住民朋友多,很不容易、相當難得。
此次研討會是由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財團法人原住民文化事業基金會指導,由台灣大學研究所原住民傳播與文化研究中心與台灣原住民圖書資訊中心主辦,並由「國科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子計畫三: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