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窗外經常潮濕的景象,台灣人或許從未真正認知自己處於一個缺水國家。根據調查台灣人超過六成不認為台灣缺水,九成人認為自己省水。但事實上,台灣最浪費水資源的部分就是民生用水,飛了半個地球赴以色列採訪觀察的今周刊研究員楊卓翰說,台灣民生用水遠遠高過聯合國統計的每人每天平均用水量。
此外,台灣蓄水最仰賴就是水庫,然而因地形與氣候影響,淤積一年比一年嚴重,同時自來水漏水率高達二二%,年復一年如此。如今,找出台灣水資源發展方向非常重要,因此今周刊透過以色列經驗,企圖為台灣的水資源尋求一條新的道路。
「如果颱風不來,台灣每年都得面臨缺水的危機。但只要颱風過了,在明年再次缺水前,水資源問題又會被再度遺忘。但反觀以色列,雖為全球第四缺水,卻也是水科技最先進的國家。」楊卓翰憂心的說,台灣每年有豐沛的降雨量,卻被聯合國列為第18名缺水地區。每年我們都面臨到缺水問題。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困境?楊卓翰認為這是因為在數一數二便宜水價的背景下,民眾用水習慣浪費;
另一方面,自來水公司每年營收吃緊無法做更好的維修措施,而造成漏水率高達22%;最後,民生回收端沒有對應的設備,民生汙水回收率僅8%,在種種問題影響下,造成這樣的結果。
楊卓翰回憶他到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時的經驗,進到城市中映入眼簾並非滿目黃塵,反而是遍地公園及森林。每一棵樹都是人們親手種下,一代接一代地種,透過人工種植灌溉的方式長成,所以每一株都是心血。以色列,國土有七成被沙漠覆蓋,據統計以色列國境內年平均降雨量只有十二億噸,等於台灣平均一星期的降雨量,差距甚大,但以色列卻鮮少出現缺水危機。
大多台灣人對以色列的印象都只停留在歷史課本中而從未親臨,對於特殊的主題取材楊卓翰解釋,一開始只是想做台灣水資源利用,所以就想找其他國際案例做為台灣借鏡。
「其實台灣水資源利用在過去三十年,幾乎沒有任何的進步。」他遺憾的表示,台灣不論是水庫淤積率、水管漏水率或是末端(民生管理)使用上都沒有任何改進。
楊卓翰等人在研究與採訪的過程中發現,以色列除了水資源之外還有很多地方都很特別,諸如在沙漠中立國、整個境內只有一條河一座湖,曾經為水資源發生戰爭以及科技發達等。
目前以色列最主要的水資源是使用海水淨化。以色列海岸線很短,但海水淨化很密集,目前可以供給全國百分之20%的水,而他們也計畫要在2020之前可以供給50%以上的用水。台灣也有海水淨化,但因成本實在高昂,因此計畫成效十分受限。因此只有在部分缺水情況嚴重的地方有運用。
以色列除了海水淨化,其實在上游部份還會人工造水,並且運用許多科技在輸送過程中檢測漏水率,達到完整的水資源維護與善用。造水部分來說,以色列很清楚自己國家缺水的先天不良,與天爭水是必然面對的問題,尤其僅有一條河川絕對要珍惜水源。因此他們還有一個計劃就是從北極冰帽運送至國土,將它融化再利用,這是以色列目前最大的造水計畫。
另一方面,楊卓翰也提到台灣硬體部分的問題,目前海水淨化計畫台灣缺乏技術與龐大資金,但回歸原本,就硬體設備來說,台灣大多數的水管都是已經使用數十年,老廢率與破損率都非常高,也造成水管漏水率高達22%,三十年來都是如此。這是因為水管汰換率很低,每年只有百分之一的水管會被汰換,最核心的問題是自來水公司沒有資金去全面改善問題。此外,沒有更先進的水錶監控系統,常常發現漏水都是每個月抄水錶時發現有異常,才會注意問題所在,而水的浪費早已不知凡幾。
反觀以色列是使用電子偵測,水錶有3G技術配合,隨時都會發出電子訊號,通知漏水或未來可能會漏水,讓政府有時間馬上去修正,及早處理,因此以色列的漏水率僅僅是5%。
因此,楊卓翰認為,台灣水價問題是一個改善的核心,過去自來水公司一直在低成本的壓力之下,無法發展更多層面的水資源利用,甚至連基礎設施的保養也都非常困難。因此應適度的調整水價,讓自來水公司有額外營收得以改善硬體,並且透過民間招標投資的方式,去發展理想永續的水資源產業,減少台灣利用水庫蓄水的依賴,也讓水不只是民生所需,也能成為重要的國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