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電台投入更多新聞製作資源
卓越新聞獎廣播類召集人劉昌德表示,在評選作品時,發現廣播類投入即時新聞的資源較少,因為即時新聞需要較多的資金與人力構成綿密的「新聞網」,但是這項必要條件僅有少數公營全國電台、及大型商營電台才有實力達成,今年僅5件即時新聞作品參賽,劉昌德說:「應全面提升廣播即時新聞工作者的環境。」
林夢萍(右二)從頒獎人劉昌德(右一)手中接下獎座,左起為江國豪、張子榮、楊秀雲
今年廣播類即時新聞獎獲獎的作品是「警廣晚間新聞:六一二水災即時報導」,獲獎人林夢萍說:「我知道有很多人需要我們。」她認為廣播新聞性質較溫良恭儉讓,雖然沒有豐富的畫面、精緻的版面,但每位廣播工作者各司其職,就能發揮功能,面臨天災時,能在第一時間採集當下消息,並有效地呈現在災難諸多現況,水災時能即時將雨量發展趨勢資訊傳遞出去。
至於廣播類專題新聞獎則競爭激烈,頒獎人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黃旭田律師表示,今年有40件作品報名都相當優秀,安慰沒獲獎的同仁不要難過,他自嘲:「我也是當了很久的卓新獎基金會董事,今日才有機會上台頒獎。」
黃旭田 (右)將獎座頒給劉玉嬌(左)。
專題報導由中央廣播電台劉玉嬌、詹婉如,以「精神病院的日子系列報導」拔得頭籌,她們用聲音讓精神病患者說出心聲,花五個月實地採訪製作,探討病友的就學、就業及家庭問題。劉玉嬌說:「因為我的孩子也時逢青春期,更想了解患有精神疾病的孩子如何克服生活困境。」
電視獎項競爭激烈 今年獎項不從缺
卓越新聞獎電視類評審召集人、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琍女士表示,今年參賽題材多元,評審也由五位曾至七位,並且共同決定評分原則,從165件作品中謹慎評選。
國際新聞報導獎
首先頒發國際新聞報導獎,由中央通訊社「歐債風雲」,七位得獎者一字排開風光頒獎。
「這篇報導在產製上挑戰不同的影音製作效果。」得獎人屈享平表示,四位特派員深入西班牙、法國、愛爾蘭、德國以及英國採訪,由攝影記者帶回精彩畫面,再讓後製單位擔任撰寫要職,而且許多新手記者加入,整體表現相當不凡。
高達72件作品角逐的專題新聞獎,頒獎人、誠品書局董事長吳清友先生說:「新聞從業人員長期以來用語言、文字、影像,帶給社會正面力量。」他每年在卓新獎看到台灣媒體的希望。
專題新聞由公共電視「馬祖博弈系列報導」奪下,得獎人羅盛達表示,在公視雖然比較沒有包袱,但是有更大的社會責任需做出好新聞。
即時新聞獎由中天新聞「Stop ! 夜市」勇奪今年即時新聞獎,該新聞連續五天將師大商圈爭議個面向剖析,並以台南夜市案例為借鏡,評審認為是兼顧即時性與可看性的力作。得主陳文政獲獎感謝團隊夥伴以及公司給予製作空間。
民間全民電視錢志偉(左一)、蘇祈發(左二)、宗立婷(左三)從頒獎人翁秀琪(右)接下調查報導獎座
去年由獨立記者李惠仁風光奪下得調查報導獎,今年得獎作品為民視異言堂核電系列報導-「圍阻體的秘密I」、「圍阻體的秘密II」、「核電廢料-關鍵報告」。頒獎人翁秀琪說:「大部分的記者都想成為揭發水門案那兩位記者。」但調查報導費時費工,民視團隊能將生冷遙遠的核能議題,謹慎舉證呈現,獲獎實至名歸。
調查報導獎得獎人錢志偉表示,一般認為,「非主流媒體」應受到支持,但他強調,非主流節目在「商業媒體」播出,更需要大家珍惜。
典禮尾聲頒發每日新聞節目獎,得獎作品為壹電視《國際下午茶》,得獎者為李祈臻,評審認為該新聞節目創新,兼顧國際視野又搭配英語教學,輔以國內即時新聞,讓新聞變得生動活潑。
每日新聞獎由壹電視國際中心主任桂家齊上台領獎,她強調,壹電視內部不干預,是成就這類創新作品的原因。
第十一屆的卓越新聞獎暨曾虛白先生新聞獎頒獎典禮,便在幾家歡樂幾家愁情緒中畫下句點。主持人高呼:「好新聞是永恆的勇氣與追尋。」最後對著台下宣布,典禮圓滿結束,恭喜所有得獎人,期望大家繼續努力,永恆追尋好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