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新聞獎平面媒體總計有168篇參賽作品,分為國際新聞報導、專題報導、調查報導、即時新聞報導和新聞評論五大類。評審召集人彭家發表示,幾乎篇篇都是擲地有聲的作品,要選出最後得獎者相當掙扎。
得獎常勝軍梁玉芳(左)獲國際新聞報導獎。
平面類國際新聞報導獎,今年由「得獎常勝軍」梁玉芳奪下,她長期關注公益、性別、社區、移民等社會議題,曾獲卓越新聞獎、傑出新聞人研究獎、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兩岸關係暨大陸新聞報導獎等多項大獎。再次獲獎,梁玉芳說:「即使媒體環境惡劣,我們記者仍要在心中響起掌聲,繼續往前走。」
左為新聞評論獎獲獎人于國欽,右為頒獎人林澄枝女士。
新聞評論獎頒發給工商時報系列社論「治國之本在熱情而不在數字」,于國欽提到,政府施政統計數字往往暗藏許多意義,像是失業率仍有隱藏性失業沒有被揭露,通膨現象亦是如此,他認為:「透過執政者的熱情才能補償統計不足之處。」而非只追求指標,而忽略目標。
競爭最激烈的專題新聞獎,61件作品參賽,最終脫穎而出是今周刊記者燕珍宜的專題「消失的醫生」,作品以「醫生的悲歌」為主軸,用人物故事描寫醫療制度的不公與醫療工作的辛勞。今周刊總編輯謝春滿代表燕珍宜領獎表示,專題經過好幾個月調查,刊登後也引起政府重視,她說:「所有人都有可能生病,若醫療體系崩壞,受害的是所有人。」強調該議題不能忽視。
即時新聞獎得獎者劉金清(中)、高堂堯(左),從張錦華(右)手中接下獎座。
聯合報「割稻機難求.老農吞藥;風雨無情.不老割稻班有義」報導奪下即時新聞獎,得獎人為劉金清、陳信利、蔡維斌、高堂堯和陳文星五人。透過追蹤報導,訪問農民意見,刻畫緊急時刻農村互助精神。劉金清表示,該報導是今年六月透過市議員臉書,得知農民在颱風前因借不到割稻機而喝農藥自殺的消息,於是採訪農民才知道他們的椎心之痛。
高堂堯說:「我好期待(得獎)這一刻,沒想到來的這麼快。」他將得獎作為女友生日禮物,並向她表達愛意。
去年從缺的平面類調查報導獎,今年由天下雜誌「獨家追蹤調查:一塊牛排背後的秘密」獲此殊榮。該報導從桌上一塊肉聯想,一路追查到源頭拍賣場,記者林倖妃、蕭富元、黃靖萱用活了調查報導觀察、訪問、追蹤和檔案資料運用,評審認為這是一篇具典範性之企劃報導架構。
平面類新聞攝影獎 劃分「單張」與「系列」
以往新聞攝影獎參賽作品將單張與系列作品混和評比,然而兩者型態不同時常引起評審難以抉擇的尷尬,有鑑於此,今年新聞攝影獎,分別將「單張新聞攝影獎」和「系列新聞攝影獎」。
中國時報攝影記者陳信翰作品「它,抓得住我」奪下平面類單張新聞攝影獎。照片中,一位民眾手持ipad捕捉正在掃街拜票的總統身影,然而陳信翰從民眾後方記錄這一瞬間,陳信翰笑說:「感謝這位民眾拍到總統,我才有機會獲獎。」
系列新聞攝影獎由商業周刊程思迪奪下,作品「台灣海岸浩劫」雖受限於題材,但攝影者利用不同角度、構圖,盡可能增加視覺變化感與可讀性。公布得獎者同時,程思迪興奮地與頒獎人擁抱,喜悅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