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無分國界,資訊自由流通,人人享用。惟獨有些國家慣對人民不放心,如中國、俄羅斯及阿拉伯多國,在本國厲行網管的同時,還希冀國際共同監管互聯網使用情況,在他們推動下,日前聯合國屬下組織《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s Union (ITU))已通過此類決議,然而,美國西歐多國則拒絕簽署。由於對新決議出現了分歧,生活在民主自由國家的人民,可繼續放心在網上遨遊,逍遙自在。
據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網民數量已達20.8億,這意味每3人中幾乎就有1人是網民,而兩年後的今日,應當不止此數。互聯網存在24年來,至今總算仍未有一條由聯合國通過的規定予以束縛,《國際電信聯盟》原有的《國際電信規則》(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Regulations (ITRs)),早於1988年,即互網網1989年面世之前已制定,內容當然不涉及互聯網,而該規則一直以來亦未有更新。
事隔多年,互聯網早已茁壯成長,無所弗屆,但也愆生很多複雜問題,國際間早有壓力施以監管,於是,關於互聯網的各類問題,今次在杜拜舉行的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世界大會(World Conference on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WCIT-12))上,自然列入議程。不過,由於各國對互聯網取態不同,也涉及種種相關利益,在重大國際政治角力之下,要從此一會議中達成一致性的新安排,事前各方早已預料:斷無可能。
這個《國際電信聯盟》世界大會,與會代表逾1950人,除193個成員國政府代表外,其他代表來自運營商、設備製造商、融資機構、研發機構和國際及區域電信組織等。
《國際電信規則》新增多項互聯網條款
兩星期會議的主題集中討論加速全球寬頻建設、提高能效、處理電子垃圾、網路投資、移動漫遊費用和國際電信服務稅收等問題。不過,大會最觸目的焦點還是在對原有的《國際電信規則》進行首次修訂,其中便主要涉及如何管制互聯網的使用問題。
俄羅斯、中國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集體建議在《國際電信規則》中新增監管網際網路的條款,在管理互聯網和資料傳輸方面賦予各國政府更大的控制權,尤其是使所有互聯網用戶都得到普遍識別,包括對網際網路數字、名稱、地址和身分驗證資源的分配、指定和回收。
對於這些建議,西方國家無法認同。西方國家警告稱,這可能讓已對網上內容實施遮罩的很多國家,擁有更多監控網路流量和進行審查的權利。同時,有關的新增條款,如刪除垃圾郵件的內容,將使政府得以藉機監視並封殺政治或宗教等特定資訊,不僅危及網路資訊的公開性,也侵害了基本人權。
經修訂的《國際電信規則》終在大會上通過,有89個國家贊成簽署。不過,另近半數國家,美國、西歐和非洲多國,包括英國、加拿大、哥斯達尼加、捷克、丹麥、埃及、肯亞、荷蘭、紐西蘭、波蘭、加塔爾、瑞典等,都拒絕簽署。
分歧的結果便是,新的《國際電信規則》實施成效將會大打折扣,全球各地將存在區域性差異。
在會議之前及期間,各方的幕後斡旋工作都見積極進行。美國互聯網企業Google發動一場重大遊說活動,反對任何建議旨在促成內容提供商可因傳送數據而遭控訴,或導致互聯網運作上讓各國政府擁有更大控制權。Google認為《國際電信規則》根本不應提及互聯網之事,因為互聯網服務功能早已超越電信系統的範疇之上。主張加強監管互聯網的國家則指稱,互聯網必須成為《國際電信規則》有關條款的一部份,因為互聯網是在電信系統上運送的。
美國及西歐各國表示,有關互聯網的使用,不宜政府插手,該由各家私營公司自行帶動提升互聯網的使用標準便可。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 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閱報導/網站:
Internet remains unregulated after UN treaty blocked | Technology | guardian.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