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民國77年1月1日報禁解除已25周年,台灣報業今日仍面臨許多難題,傳播學者2012年12月28日下午於世新大學分享「報禁解除到收/併購壹傳媒的資本、國家與社會」強調應否准壹傳媒併購案,現場與聽眾著眼於媒體集中度、適格性等項目討論。
台灣大學新聞所教張錦華提到,旺中集團併購三中(中時、中視、中天)後,此次又併購壹傳媒集團,股權高達32%,而且將實際參與壹傳媒的經營與人事管理,一旦併購蘋果日報後,中時加蘋果的市佔率將上衝50%,這對公平競爭與言論多元化的影響甚大。
鄭秀玲強調旺中擁有跨媒體資源的嚴重性,旺中購買中嘉系統台後,讓許多有線電視台怕得罪中嘉,而不敢報導壹電視無法上架之事,後來又發生走路工事件,她說:「過去種種都可以證明,旺中握有各種媒體後,成為肅整對手的武器。」
鄭秀玲也認為,就全國性報紙市場而言,中國時報加上蘋果日報的市占率已達46%,她擔憂未來若結合,將有利於該集團採行掠奪性訂價行為,用來排除另二家(自由時報與聯合報)與其公平競爭,例如,旺中夾龐大財力將每份報紙售價降低,或是廣告的削價競爭,將迫使同業不堪虧損而倒閉,她呼籲:「同業應該開始小心。」
「最終贏的仍是資本家。」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認為,這波社會運動中許多學者、學生、民眾走上街頭,然而事到如今,黎智英賣掉媒體後離台,由擁有龐大資金的資本家蔡衍明、王文淵、辜仲諒等人接管。他們掌握台灣石化工業極大比例,對於民眾的公共生活與公共議題都有極大的影響。管中祥認為,購買媒體將是資本家發展政商關係以及強化企業的力量,所以說:「花175億買一個壹傳媒對他們來說是小case。」
話鋒一轉,管中祥反問:「我們到底在反什麼?」他從結構來看,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造就大資本家能從中獲利,既然資本家要參與媒體,其適格性取決於二個客觀標準,有無經營別的媒體?該媒體人有沒有經營與公共生活高度相關產業?此外,媒體應置於公共層面做全盤性的思考,因為「權力越大,責任越大。」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馮建三認為,整個反壟斷社會運動無論成功與否,都必須透過教育傳達給民眾知道,而且概念不應只局限於「反壟斷」的概念,承襲公共化概念還要喊出:「要工會、要公共」等重要價值。
針對市占率問題,現場一位四方報記者認為實在難以理解,他提問:「能不能直接了當地告訴我,某個媒體在所有媒體中百分之幾?」
翁秀琪教授認為計算媒體市占率過於抽象,大眾很難想像那些數字與自己閱聽習慣的相關性,應更具體才是。
鄭秀玲回應,德國KEK值採加權總合,因此才會出現140%的數字,並沒有固定的分母,而是已經平均各項媒體加總的數字。
也有人認為資本家的「適格性」應更加明確,否則以獲利為目的的資本家該如何達到適格標準?鄭秀玲以法律層面回應,蔡衍明透過前陣子媒體攻擊對手,產生的限制競爭的問題就足以用公平交易法審視之。管中祥則回應:「資本家要賺錢應該去做賺錢的平台,而非干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