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現在我們要帶領觀眾見證新聞博物館的創立,這是一則節錄自今日秀節目首播的片段,1952年1月14日,Dave Carroway在節目中談論如何透過當日報紙內容以穿越美國各地。
Dave Carroway:我們每天都能遨遊報中世界,一覽全美最重要的城市,現在是週一早晨,透過這份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里斯市的早報,閱讀重大新聞故事,全市居民將更為凝聚。
Q:居民更為凝聚,感覺像是悠遊網路的一種美好願景。
Tina:這是非常具有使命感的,過去這幾年我才見證了一場變革,我們詮釋了媒體角色,而報紙逐漸在我們眼前消失。
Q:總結一下從開始到剛剛介紹Dave Carroway的小插曲,實體報紙究竟能否像當初面對廣播和電視的衝擊那樣,在這場數位革命中繼續存活下來?
Ken:當然可以,但我們必須試著劃分實體報紙與電子報的內容,未來科技將會接連發明模擬閱讀感官的新玩意,甚至營造相同的紙本觸感與閱讀體驗,那會是另一種電子設備,不管到哪裡都可隨身攜帶,相對地,以往閱讀實體刊物的讀者,將隨著新科技產物的問世而流失,美國新聞產業與報業的未來也是如此。
Tina:我不得不認同Ken,我熱愛實體書籍,不論是觸感或氣味,但我必須承認「金讀(Kindle/Amazon)」(電子書閱讀器)是非常便利的閱讀方式,而我也因此投入更多閱讀,這是實體書籍無法達到的,所以我認為電子閱讀已成趨勢,也算是一種世代交替。
Q:聽聽現場觀眾的問題。
Barry Scheinfeld:對於主修新聞傳播的大學生未來步入職場,你們會給予甚麼建議?
Ken:即使新聞產業目前有些動盪,大學生在校園中習得的那些新聞專業,不管是收集資訊,甚至是執著於主詞、動詞的一致性,或是為群眾發聲的堅定態度,對於未來,無論是追求任何領域的專業價值,這份訓練過程都將是適應各種工作的良好基礎。
Tina:無論將來從事何種工作,都該先從小處著手,因為不少新手把重點錯放在頭條上,但事實上新手要著眼的應該是細節,懷抱細膩的野心來報導每一則新聞才對,這才是正確的態度與方法,你必須撰寫頭條內容與封面新聞,還得備妥照片,調查確認內容的可信度,我自己就是這樣專注細節,從中學到所有技巧,整個過程充實而美妙,尤其網路出版與電視節目一樣是有責任與壓力的。
Gabrielle Friedman:新聞出版相較於報業而言,是否更具精確性?
Tina:重點在於讀者自己的選擇,現在網站數量之多,民眾可以自行判斷資訊真偽度,有些網站提供的資訊是非常精準到位的,所以關鍵在於讀者自己是否選擇支持具公信力的網站。
Q:Ken,成為新聞工作者所必備的條件?
Ken:各家媒體的價值很容易區分,新聞內容與從業人員也將日益精準專業,就像麥可傑克森過世時,人們上網搜尋相關新聞報導,當時我任職於「美國今日報 (USA-Today)」,面對一堆來源不明的資料,我們迫切地尋求出處,必須確認來源後才能刊登,所以,當大家瘋狂轉載網路上麥可的死訊,而今日報遲未刊登時,就有人到我們網站發文質疑「你們不看CNN的嗎?」「你們不看哈芬登郵報 (Huffington Post)的嗎?」可見民眾渴望及時的真相,而這也體現了不同的力量。
Q:Ken在你的新聞職涯中,你最愛哪篇報導?最值得紀念的時刻?
Ken:其實許多重要時刻的機制,總是不斷重複出現在不同報導中,就像新聞報導中經常轉播的民選之夜;一旦你認為這將是前所未有、了不起的報導,沒過多久就又被後來居上了。我自己從未想過轉行,而對於那些考慮投身新聞工作的年輕人,我會說新聞工作是世上最偉大的工作之一。
Q:而且新聞工作仍是嚴格篩選的菁英制,只要你夠優秀,只要你懂如何訴說故事,就算你只有22或25歲,這些機會終將屬於你。
Tina:真的!每當看到這些剛從學校畢業、稚嫩的新聞工作者,總是令人興奮莫名!他們大多非常年輕,來自像是哥倫比亞大學、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新聞學系,其中讓我深受威脅的就是他們的創意,每次我離開工作崗位才沒幾天,他們就拋出一堆絕佳的新點子,我真是愛死他們的創意了!當然這一切也提醒了我,只要卓越的網站或電視台繼續努力經營,創意與能量也將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