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半年紛擾,香港壹傳媒集團終於在4/15正式宣布,將壹電視以新台幣14億售予年代集團董事長練台生,並預計於6/1生效。消息曝光後,壹電視陸續傳出分批資遣員工近300人的消息,並繼去年10月後再次引發台北市勞工局關切。壹電視交易案促使媒體工作者的勞權問題再次浮上檯面,不過這已非台灣媒體史上首次因經營者股權交易,導致基層工作者勞動權益受損。
台灣傳媒自政治解嚴與經濟起飛以來,曾有一段澎湃的媒體發展史,但隨著市場飽和、媒體產權交易風日漸,20年來不斷聽到大小媒體倒閉或轉讓,更有數家媒體組織引發勞權爭議。
自90年代《自立》事件算起,20年來經營權動盪並引發勞資爭議的媒體組織,包括自立報系、明日報、中國時報中南編,另外因為停刊、部門裁撤而大量解僱記者的媒體有中時晚報、勁報、中央日報、台灣日報、民生報,最近還有番薯電視台與壹電視的股權與勞資爭議。除番薯電視台,每個個案動輒裁撤上百人力,叫新聞工作者苦嘗失去頭路的滋味,然而,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權意識,卻也並未隨著老闆間的交易買賣或退出市場被普遍喚起。
在這些歇業或媒體交易案中,有促成社會與媒體產學領域中較大的媒體工作者勞動意識討論,並且引發社會運動的,就有自立報系、中國時報中南編與中時晚報、台灣日報與民生報的停刊,以及去年10月已降的壹傳媒與壹電視交易案。
自立報系停刊前,1994年即因自立報系的經營權移轉事件,導致當年9/1在颱風天發起「901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引入編輯室公約與內部新聞自主概念,並催生台灣首個記者組織「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不過,記協的成立卻因當時新聞工作者知識份子與勞工意識的衝突,而有專業/工會的組織路線之爭。當時,台灣的新聞工作者普遍認知,反映了此一職業的工作屬性是白領知識份子,因此難以跟工人為主的勞工運動相連結。直至香港商黎智英引入壹周刊與蘋果日報後,新聞工作者的階級意識才逐漸改觀。
而媒體工會與勞資抗爭內部的白/藍領階級矛盾,則在中國時報中南編與中時晚報,以及聯合報系民生報停刊發酵,並隨著中國時報易主蔡衍明與裁員,過去媒體界中最有力量的工會組織-「中時工會」的解散,知識份子與勞工意識的論述之爭嘎然而止。
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意識,在去(2012)年901反媒體壟斷運動後,又燃起了一線生機。無論是旺中媒體併購中嘉有線系統案,所激起的新聞工作者專業自主意識,或者10月份爆發的台灣壹傳媒交易案,台灣新聞工作者的內部新聞自主與勞動權意識,的確向前邁進了一小步。
在台灣,編輯室公約與媒體工會是維護內部新聞自主、勞動權的兩項重要指標。早在19年前,由跨媒體新聞工作者發起的搶救自立運動,發起了台灣第一個編輯室公約簽訂的運動,可惜最終因為自立報系將編輯室公約降格為報社內規
,而告失敗。遲至2013年,因壹傳媒交易案而組成的蘋果日報工會,不僅是少數擁有工會的台灣媒體,更成功訂定具有團體約效力的編輯室公約。台灣蘋果日報此舉,同時標幟著具有法律效力的編輯室自主、新聞自主,也工會也獲得了勞動工作權保障,在這是台灣媒體工作者新聞自由與勞權保障19年來,一大進步。
然而,台灣新聞工作者爭取內部新聞自由與勞動權益的歷史,仍有亟待關注的一頁。在港蘋宣告年代集團董事長練台生購得壹電視經營權後,練台生入主壹電視首先就是實施人力精簡、裁員。
日前,包括壹傳媒跨媒體倫理委員會委員,以及壹電視工會聯合蘋果日報工會與壹周刊工會,都向練台生喊話,期望新資方能宣示不裁員、簽訂編輯室公約;壹電視總監陳裕鑫也以個人去留作為交換條件,呼籲練台生回應前項訴求。只是,目前看來壹電視的新資方仍是不為所動。
近20年的台灣新聞自由與媒體勞動權發展史,充滿許多矛盾、挫折。不過,新聞自由從來不是理所當然,它還有好長好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