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31-06/01夏季的台北,增添一些新聞的熱情。為期兩天的「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由卓越新聞獎基金會主辦、台灣大學新聞所合辦,元大文教基金會、長榮航空贊助,邀請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以及台灣等地曾獲得新聞獎的優秀華人記者齊聚,分享各自身處的新聞困境、機會以及寶貴的新聞工作經驗。


圖說: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 胡元輝

主辦單位,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開場致詞時,除了感謝現場與會貴賓、觀眾的參與,他特別談到「華人世界的新聞工作者之間不能說沒有往來,亦不能說沒有溝通,但真正跨越地域,認真探討新聞價值,交換彼此工作心得的機會實不多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特別開創這樣一個論壇作為交流平台,鼓勵華文新聞獎得主能夠相互交流、對談,共同促進新聞業的專業與進步。


圖說: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鄭瑞城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鄭瑞城擔任開場嘉賓,致詞時他提到,宇宙中最美麗的兩件事,就是頭上的星星跟心中的使命感。他覺得好的記者能夠同時有擁有這兩件美麗,因為不管在哪個時代,總有一群記者比其他人有更多新聞使命感,也「更容易看到頭頂的星星」,鄭瑞城還特別舉《黑夜中尋找星星》一書為例,這本由臺大新聞所與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合作的書,寫的是台灣戒嚴時期的一群記者,他們敢於突破報禁,一步步地擴大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就是好記者的最佳寫照。


圖左台大新聞教授、卓新獎基金會董事張錦華,圖中獨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圖右台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

論壇第一天的下午,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以及台灣的資深記者,移師至臺大新聞所與師生分享,浩浩蕩蕩地九個人齊坐台前,陣勢煞是驚人。所長洪貞玲問了在場記者一個問題:要當個記者需要什麼特質?令人印象深刻的,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講師呂秉權說:「當記者心中要有一團火。」

或許,就是心中這團火,讓這群有新聞夢的記者,能在新聞路上走的長一點。上午,他們才各自分享面臨的困境,馬來西亞的傳體仍受政治力掌控,現行還有箝制媒體的「準証制」;新加坡媒體正面臨華文讀者流失的問題;香港新聞圈則受到政治與商業力量掛鉤的影響;中國大陸記者分享政治紅線模糊與宣傳部門糾纏等問題,從南方報業多位編輯記者「被離職」、宣傳部門時不時地騷擾,可見一斑。反觀台灣,雖然爭取到了新聞自由,但商業力量造成新聞娛樂化與碎片化,也讓記者覺得鬱悶。

但還不到放棄的時候。從新加坡《聯合早報》高級執行記者謝燕燕的分享,我們可以看見他們正努力辦三份學生報,讀者以中小學生為主,希望從小培養一批華文報小讀者。馬來西亞《向陽花》主編陳慧思則認為,在傳統媒體逐漸失去公信力的時候,正好可以看到網路媒體崛起的契機。

他們在困境中,持續摸索前進的道路,就像中國《南方都市報》時事新聞中心首席記者王星說的「要有光,一定要有光。」

王星分享去年915反日遊行中,他在西安報導成功發表一篇文章〈愛國青年韓寵光的特別一天〉,但他心裡卻覺得他同事寫的青島反日遊行報導更有價值,但「就是因為沒有光,不能刊發」,這就是中國調查報導的困境,如果想把報導發出來,王星認為中國記者不僅要突破封鎖,還要尋找角度。王星強調的「光」,不只是報導要有光明面,還是記者心中留存的「希望」,要堅守新聞專業主義努力突圍。


圖說:論壇活動現場

論壇第二天,華視總經理關尚仁擔任主持人引述莎士比亞的名句,「只有光,沒有熱的火花,切不能當作真火」。他認為當記者有了新聞專業主義的指引,或許可以在新聞這條路上走的久一點。同時他也從這群受邀的優秀記者身上,看到一股心中的熱。

《新世紀》週刊高級記者宮靖受訪時表示,他當記者只是「很質樸地喜歡這片土地,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別人。」
而《南方周末》首席記者王星則說了「你做的事情,可以改變一個小圈圈,或是往前推進一釐米,都是很有成就感的。」

「光+熱=火」是一項簡單的化學式,從華文新聞獎得主身上,可以看到什麼是新聞專業的熱情,而這個化學式正好也為「亞洲華文新聞獎得主論壇」順利閉幕,畫下了一個最好的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