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裕民 | 自由撰稿人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圖片 基改鮭魚引發食品和生態安全疑慮/圖片來源:美聯社

新聞報導

美國基因轉殖研發公司-海洋瑰寶(Aquabounty)是全球第一家以基因轉殖技術,成功讓轉基因鮭魚快速成長的研究組織。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2010年檢驗報告指出,「海洋瑰寶」研發的基因轉殖鮭魚與傳統魚類同等安全。食管局檢具相關數據顯示,這些基因轉殖鮭魚經放生後,對自然界動、植物生態影響不大。但事隔兩年,FDA卻遲未核發上市商業許可證,導致海洋瑰寶營運虧損。

海洋瑰寶總裁朗‧史托迪西(Ron Stotish)說:「這一拖,威脅到我們企業生存。……食品藥物管理局毫無理由的延滯,讓我們在徵募資金過程遭遇重重困難。」

FDA表示,已是最後審查階段,在通過核准之前,必須要審視更完整的環境風險評估報告,預料還要數月甚至好幾年。這也意味著,基改鮭魚目前仍無法讓消費者安心,安全風險可能比一般海鮮高。

科學人員擔心FDA漫長審查過程,將影響企業投資生物科技與基因改造研究的意願。在此同時,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正大張旗鼓,每年投注大筆資金在這項新興產業。

以「海洋瑰寶」為前車之鑑,加州大學生物科技研究人員,顧慮FDA漫長的審查程序,已將基改山羊群移至巴西豢養,未來這些山羊群可望產出高蛋白、營養的羊奶。

基因改造科學已不是新概念,生物科技學者更認為基改生物科技可有效降低動、植物感染疾病的機率,並提升全球食物供給量。

但對活生生動物的基因修補仍引來不少爭議,批評者擔憂風險極高,若這些基改動物逃至野外,與本土種生活在一起,會產生甚麼基因污染的後果,誰也不敢擔保。

「海洋瑰寶」表示,若能獲得商業販賣核可證,他們已經設計好幾套防衛機制,預防基改鮭魚游至野外、破壞原生種鮭魚生態圈的平衡。這些基改鮭魚會被限制在內陸特定魚塭內,與自然河域隔離。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基因轉殖動物(gene modified animals) 是指動物之基因體(genome)以人為加入(addition)或移除(deletion)一段具特定功能的基因序列。對動物基因改造的目的,在於:1.增加禽畜生產量、促進動物健康及改進肉質、營養等;2.商業用途上如生產觀賞用的基因改造螢光魚;3.建立分子牧場,以飼養基改禽畜來做醫療實驗,或用來生產疫苗、凝血劑等特定蛋白質;4.以基改動物的器官供應異種器官移植,臺灣過去已發展出豬器官移植人類的醫療技術,但這樣的移植仍面臨器官排斥問題,基改技術便是透過基因改造豬隻來克服人體對豬器官移植排斥的問題。

即便基因改造技術能夠帶來諸多好處,卻仍有生態失衡的生態安全,和造成健康疑慮的食用安全等疑慮,因此各國均訂有相關的安全規範。

在生態安全疑慮上,基改新物種可能改變大自然食物鏈,或變成強勢品種;基改動物經由生殖和雜交,也可能將轉殖的基因傳播到其他物種,繁衍出變種,這些風險都恐怕會減少生物多樣性、影響生態平衡。(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資料來源:美聯社2012/12/04華盛頓訊/記者Matthew Perrone

學術分類:生物醫農 > 生物技術
標籤:基因改造、基因轉殖、疫苗、FDA、異種器官移植、食物鏈、生態平衡

延伸學習:
陳郁庭(民99),我國基因改造產品管理規範之現況、問題及解決,科技法律透析,8,12~19。
鄭登貴、吳信志,2004,基改動物的現況與前景,載:基因改造議題-從紛爭到展望(郭華仁、牛惠之編),頁26-4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台北。

原文連結可上國科會科技大觀園(http://www.nsc.gov.tw/scitechvista/zh-tw/feature/C/46/1/10/1/1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