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日本核能危機,與紐約時報資深記者馬修‧沃爾德的Q & A對談。
文/克里絲提‧羅素(Cristine Russell)

問:專業的能源記者銳減了許多,你認為美國新聞媒體在採訪核電災難與風險時,應如何做好準備?
答:
讓我們稍微改變一下思考方式!首先,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最近建置了總部,他們設置了一間媒體室,容納所有的報紙、廣播以及電視台記者來總部,針對不同的爭議以及會議進行採訪。但是我去過大部分的採訪場合,我發現我是唯一一位為了公共利益而來的媒體記者。

核管會偶爾會招徠一些經常走入歧途的電視台記者來現場採訪,要不就只是單純進行例行性訊息新聞的發布而已。絕大多數來說,現場似乎只有我是唯一為了公共媒體利益而來的記者。對於核能議題被媒體扭曲失真的問題,他們似乎已司空見慣了。我舉個例子,在我記者生涯採訪最後一次重大空難新聞時,我非常地驚訝,竟然有很多記者都沒有出現在現場進行報導。當代的媒體工業似乎不像以前會習慣將記者送到現場進行實地採訪了!

即便網路上存有相當多的資訊,但也不代表許多記者通通都了解核反應爐的運作以及爐芯熔化的危機。

確實沒錯,的確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但我一樣重申,這與其他新聞的類型並無二致。我可以告訴你,一則令人驚駭的空難新聞,在地記者即使第一個抵達現場,也同樣可能會完全錯誤詮釋這起空難事件的發生經過。所以我相信,做一位寫新聞可以讓人大吃一驚的記者,是有好處的。但我也同時相信,令人驚艷的記者在現代恐怕已是瀕臨絕種的生物了。

問:目前還有一項議題仍引人關注,至今每一部美國境內的核能發電廠在未來運作頻率上,將可能更為密集。當地的新聞記者在採訪時要如何準備,以因應不同核電廠的設計以及座落地點來評估其安全性?

答:
我曾經造訪過不同的核電廠,隨行有許多當地或區域報紙的記者,對我們來說每一次的造訪都是不同的經驗與感受。他們都還要比我更了解這家公司是如何建造核電廠與如何運作。因為這裡對他們來說,就像是自家後花園一樣熟悉。但他們在報導時,似乎比較不具有寬廣的視野。

有一位來自於紐約市韋斯特切斯特(Westchester)的記者,當時他在採訪印第安點(Indian Point)核反應爐廠的新聞時,他對全廠細節可說是了解得比我更為深入,但在廣度上,確實我稍微略勝一籌。我同樣也曾在佛羅里達州與納西州遇過一批記者,他們對核反應爐建造計劃比我更瞭若指掌,但同樣的問題(我並不是在批評他們,也不完全指他們是以管窺天),我認會有一些觀點是需要超越當地(hyper-local)的去理解,要不然我們無法從更寬廣的視野中得到好處。

問:當地的新聞經常將焦點導向支持或反對核電廠的言論鬥爭,比較不直接在技術議題層面上去做報導?
答:
讓我針對這點進行補充,如果你可以在新聞當中加上反核或支持派專家引述的話,這會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你能夠懂得任何一方在說甚麼,以及向其他支持或反對核能人士詢問問題,這會是非常好的事。

問:您認為,新聞媒體將核能發電的議題與其他形式的能源議題放在一起,是一件好事嗎?在這個議題上,我們似乎將焦點都放在「熱」而比較少放在「光」,您怎麼看?
答:
我們其實不必為了真確的風險價值有多少,來調整我們的採訪走向。我們會調整的部分,是會根據它的新聞性來決定。比方說,有一起高速公路發生車禍,死亡人數比一起空難人數來得高。雖然如此,但我們的焦點還是會擺在空難新聞上頭。在福島核災事件後的隔一周,我看見一則報導,巴基斯坦有48位煤礦工人喪生於礦坑內,這樣的新聞取採方式非關能源開鑿、能源轉換以及能源運送等等的形式,因為這些形式本身並不會殺人。

如果你想要掌握與分析它,我們會需要電力,我們才可以淨化飲用水、汙水處理,讓新鮮食物冰在冰箱內,在冬天的晚上可以洗到華氏68度(=20攝氏)的熱水澡。這些對我們人類日常生活都是有幫助的,但這些東西相對來說也是要付出相當程度的代價。能源其實是有風險的,並且可能會致死。加州聖布魯諾(San Bruno)地區發生瓦斯管線破裂意外,造成多人死亡,這些都是能源的代價,然而這些代價也很難加以數據統計,因為我們也不會用多少兆瓦的能量會使多少人死亡作計算。核電廠意外新聞,確實會比起礦災意外來得更有煽動力。

有一點值得記住,如果你觀察福島事件三周後的新聞報導,日本當局所公布的死亡人數大約是1萬2千人,但我必須很遺憾地說,實際死亡人數恐怕比這個數字還要高。這些遺體不只來自於核災意外,尚有來自地震以及海嘯後的喪生人數,但所有的新聞焦點幾乎只在核災意外上頭。

問:福島核災事故,讓你覺得驚訝的地方為何?
答:
沒有想過我會同時採訪到這麼多起爐芯熔毀事故新聞,這些熔毀事故感覺有點像自相殘殺的行為。當一個反應爐出問題時,也會影響另一個反應爐發生問題。但新聞是不可預測的,有時我得承認會有點像置身於科幻電影的世界中,有時感覺一切好像是電腦投射出來的畫面一樣。

問:日本核安事故的那幾天,你有睡好嗎?
當核反應爐發生事故時,當時為凌晨4點,網站編輯緊急地叫醒我,之後就如你所想的,就很難再入睡了。網站改變了一些事情,若以紐約時報正規的運作模式來說,如果你有好的新聞,紐時會傾向在你發稿時就會先放在網站供讀者閱覽。但如果這一則新聞是經過精緻的、經過好的報導手法,並經過好的編輯時,紐時就比較會傾向放在隔天的報紙上頭。從這點來看,有時報紙會比較像網路新聞在晚間特定的幾個小時內,所發生的縮影版新聞。

問:就再也沒有回去重新報導它的時機了嗎?
答:
因為這起核安事件在晚上的變化,可說是瞬息萬變,要隨時更新新聞資料,來不及回頭重新報導。

本文編譯自《哥倫比亞新聞評論》,原文連結http://www.cjr.org/the_observatory/the_importance_of_energy_repor.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