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簡介:湯姆˙羅森史蒂爾(Tom Rosenstiel)是作者、記者和媒體批評家以及美聯社的執行編輯,在眾多重新定義21世紀專業新聞角色的評論家中,他是廣受敬重的一位。
TED演說中全文譯文:
我自己經常問一個問題,數位科技對新聞業造成的崩毀,是讓這個世界變更壞還是更好呢?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人們有更多管道可以接收新聞
但大部分都漸趨狹隘
我們建立常識的共享知識平台將會發生什麼事?
我相信,某些曾經使我們混亂的,現在將會開始拯救我們
閱聽眾最終將會決定新聞的未來
在舊有的新聞體系中我們曾有一群負責任的把關者、新聞守門人
他們可以強迫我們接收,他們覺得我們應該知道的新聞
我們相信他們,因為他們是一個過去有記錄且世所皆知的標示
所有在過去百餘年關於媒體的研究告訴我們,媒體教我們如何思考
但是他們沒有告訴我們該思考什麼
今天的新聞是有求必應的
我們可以時時刻刻獲得想要的新聞
當我們需要新聞,那是對於自身的學習握有掌控權
這表示,相較於過去我們更確定地往上躍進一步
可以決定我們所知的及思考全球暖化或同性婚姻,地球的未來
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世界將會更加民主化
但這也表示,將會有更少的聲音如同艾德蒙‧柏克臆測中的世界,我們的立法者可以代表我們,但是又拒我們於身外
新聞媒體已有驚人的經濟後果
新的科技已根本地瓦解了新聞舊有的財經體制
十年前報紙中可見的分類廣告,有75%已消失、不復存在
多謝囉Craigslist (一個網上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但在某些城市的徵才廣告需付費,這也是這網路公司的主要收入。)
報社比他們在2000年少了40%的收益
這樣的情況,大部分是發生於2008
現在美國報社新聞室裡的記者人數,相較於十年前的人數,至少掉了百分30%
新聞網的收視人口
(像是)收看六點半在ABC , NBC , CBS新聞的觀眾,相較於1980年代時期,整整少了一半。
盡管這些數據是如此
但要就此說人們打算遠離新聞,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不是真的
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一個新的啟蒙期
在還沒有印刷機的時候
一位僧侶抄寫一本聖經,要花上一年的時間
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藏中曾有122本書
1450年第一年剛發明印刷機時
古騰堡Gutenberg (被認為是西方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 印刷了180聖經
在五十年間
35000本新書在歐洲被撰寫
千萬本書流通於市場
馬丁˙路德的改革關鍵概念是,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知道如何閱讀
因此他們才能理解自己通往救贖的道路
在印刷機發明過後的一百年
世界真相中第一次以英文語言呈現
類似的情況也在現今發生
盡管實際上這種轉變是不斷的
1840時期的電報、1920時期的收音機(無線電)、1940年代的電視、1980年的電纜(有線電視)
當廣告模式開始明顯的崩塌,今日的新聞業在一片財務崩毀的狀況下
這場分裂是讓我得得到更精細和具可信度的新聞
這場分裂,讓消費者握有新聞界改革的關鍵
在舊有體制中,我們消費者不得不以新聞媒體為主、適應媒體
我們必須在六點半到家看華特˙克朗凱 (廣播公司CBS昔日當家主播)
我們要在每天早上起床去拿晨報
我們著迷於我們的新聞,在早上六點半左右或是我們要去睡覺前收看這些新聞。
今日的新聞媒體及其自身在這分裂的一部分中都是他們要去適應的
新聞媒體要去適應他們做的事、配合我們的日常行為
因為這是個我們再也不需要去適應媒體的時代
這表示新聞要更便利
這也表示我們可以隨時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新聞對我們來說隨手可得
我們可以回答我們想到的問題
然後人們也比以往都還要更具好奇心
人們渴望獲得新聞
今日有25%的美國成人表示他們索取比以往更多的新聞
10%表示他們則減少
在新聞更便利化的行動裝置上
32%的人說他們獲得比以往更多的新聞
有一半的人在電視上看到晨間新聞後,會再到別的管道去取得他們聽到的那則新聞
83%的人會找第二個的資訊管道
在這有一半的人會以不同的平台尋找資料
所以他們不會只是習慣性的去同個地方
然後大部分的人實際上會去自己熟悉信任、有良好記錄的品牌
這個只以我們自身意識形態來尋求資料的概念,實際上跟現實是不相為謀的
但是現今的新聞或者未來的新聞必須要有更多元的呈現
我們已經遠離我之前所說,「相信我」的新聞時代,(在那個時代)只看華特˙克朗凱純粹因為我喜歡他
(現在已經進入到)「秀給我看」的新聞時代
新聞媒體必須秀給我看,為什麼我要去相信他們所告訴我的
那兩個詞組中的需求也從”我相信媒體”轉移到”告訴我的觀眾”
在新聞的 秀給我看 時代,記者需要呈現他們的工作,他們需要提供證據,
然後記者需要用更透明的方式讓瞭解閱聽眾了解他們傳遞資訊的方式,
因為最棒的故事版本是像點擊滑鼠那樣讓人易懂
過去媒體的歷史揭露了舊有的科技並不會消失
人們以為繪畫會就此消失,當相機發明的時候
人們以為收音機發明,報章雜誌會因此消失
人們以為當電視發明的時候,無線電光盤會消失
以上事情從沒發生過
那些傳播媒介適應了,而且實際上在它們的專業上變的更好
事實上新科技正為新聞界帶來新的閱聽眾
那樣也許不會在舊有的形式上占用新聞
想想看,閱讀報紙的平均年齡層是在54歲
在行動裝置上閱讀報紙的平均年齡是37歲
具17歲之差
只在行動裝置上只會使用行動裝置來獲取新聞的人,平均年齡層是33歲
18歲到40歲的人,有超過一半的人每週閱讀報紙
但是他們大部分透過數位平台來看新聞
這也表示未來的新聞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如同我剛才說的,新聞出現必須是依循我何時想看新聞的原則
人們有能力表示 我們在聽 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你們有多少人以前在晚餐桌上有過爭執
在Bob的嗆辣單元裡誰是牙醫
立馬上網找答案
未來的新聞必須以我們的生活方式來設計
你們現在正在做什麼
你們需要知道什麼,現在發生什麼事和問題的答案,平常人不會有什麼樣不符邏輯的問題
新聞業現在了解到觀眾的節奏
走過那些日子,我們現在慢慢發現人們起床,在床上打開手機查看
悲慘地 想知道並願意讀取在前一晚製作的新聞
吃早餐時人們會稍微使用筆電,當他們搭乘交通運輸工具他們使用行動電話
當他們在工作他們會使用桌電
當下午四點的時候,透過筆電收看新聞的流量開始飆升
大概晚上八點時,筆電的流量變得更大了
在不同的裝置的顯著變化中 顯示我們消耗新聞的方式
一個小綠屏並不一定表示短期的關注
現實情況是,筆電已重新引入了長篇幅的閱讀 長篇幅的新聞消耗量
返回我們的第一次接觸電子時代時的生活
對於第一個15年的網際網路
人們不會在電腦上閱讀長篇幅
平均每個連結到任另一個網頁要等上30秒
為什麼呢?
這麼說好了,這個裝置是個讓人困惑的機器,需要很多的輸入,然後電子郵件視窗會突然跳出來
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是一點就靈的裝置,賈伯斯堅決認為我們有觸控螢幕,這表示人們要去幾個他們再熟悉不過的網頁一遍又一遍
不管筆電或桌電人們都會這麼做
73% 使用電腦獲取新聞的人說,他們會閱讀長篇文章,有20%的人則是每天都會這麼做
70%的人說他們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獲取新聞並且閱讀長篇文章
當你被困在機場你身邊只剩你的智慧型手機的時候,你也只能拿它來上網
科技也提供顯關鍵的新式工具,使新聞變得更好
身為讀者,你自己有能力去告知新聞業,擁擠的資訊源正在擴大
但英國的管理者他們稱這是開放新聞(open journalism)
有位記者前往前捷克斯洛維尼亞,為了探究早期為了與貧困鬥爭做了哪些事情
他在Twitter留言發文說
我在這 而且我會在某街道的轉角 如果你有上述問題的解答 請過來與我會面
並有能力做成一則系列專題,建立在那些資訊他從來不可能知道
有一位部落客說我將要去採訪報導銀行業
我不知道有關這行的任何事
請教我
突然地,這些觀眾讀者變成他的老師 也是管理者
在英國報章中曾刊登一則抗議者被殺死的照片
警方宣稱他是因為心臟病發而死亡
衛報在遍及全球的網路尋找,是否有任何人能提供這段與抗議者死亡相關的影片
在美國一位投資團體的投資人看到衛報的發文並且檢察自己的手機
確實有這段相關影片並證實了這位抗議者其實是被警方殺死的
每一個新聞的形式都有自己的位置
當颶風來臨時,每一位市民們都可以擔任攝影記者
做得比任何在媒體新聞工作組織都要好、也彌補他們無法做到的
但是當波士頓的恐怖嫌疑犯在被審問時
四為嫌疑犯同時被關在一間房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專業的新聞記者握有正確的訊息來查明在那間房發生了什麼事
最大的挑戰會是金錢
如何資助接下來的新聞繼續運作
那將會是多重的資金來源
它不會像過去傳統新聞業那樣,依照拉廣告帶動
而是我們,消費者,會付給它更多錢
大致上跟我們今天下午看到的視頻內容方式相同
形式上所知像廣告的東西會成為工具,幫助我們購物、比價、儲錢
在地傳媒會跟在地企業結盟,在一個必須對抗亞馬遜跟谷哥的戰爭中,確保在我們的社區裡能保有在地的商店
我們不會再有大幅的看板廣告或旗幟橫豎街頭,這還不賴
現今450種新聞報紙按數位訂閱而需收費
在三年前沒人這麼做
要促這樣的局面,新聞業必須讓新聞具有更多的價值
新聞要更便利化,要貼近你的生活運作,那你肯定會買它
也將會對會員提供優待
奧蘭治郡的註冊區在這個月稍早重新建立,如果你有訂閱報紙那你就可以免費獲得到美國大聯盟天使隊的球賽門票
為什麼呢?天使隊每天都有兩萬張乏人問津、賣不出去的座位
但是如果這是免費的票大家當然會去
球隊靠著你們買的熱狗賺錢
他們每天發放非常多的免費入場卷
而這些收益是可被預見的
過去十年間,去年、第一次報紙的發行量成長了5%
有30億美元在E世代的收益來自市場工具幫你做事
這是一年前不會存在的資金
順道一提,我剛說的那30億美元是音樂產業的數字
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是我相信那個打亂新聞業的東西將會反過來拯救它
那個就是你們,變動中的觀眾,人們除了發現Craiglist(一個網上大型免費分類廣告網站,但在某些城市的徵才廣告需付費,這也是這網路公司的主要收入。)
現在還找到一個更好取得新聞的方法
也因此獲得更棒的新聞
但我們仍然需要那些新聞是值得相信且可靠
有一句老話說: 新聞業要好,除非人非常印象深刻
現在,新聞業將會更好,如同跟你們對新聞有越高的好奇心
那些搞懂觀眾的媒體將會興旺
你也因此拯救下一代的新聞業
謝謝(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