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在面對政府要求交出新聞報導資料來源的美國外洩機密情報文件時,迫於無奈與當局達成一個折衷辦法,就是將存有相關數位資料的電腦砸爛,這在新聞史上可說創下一個獨特的先例。

這象徵性銷毀資料行動無疑也是一場大笑話,相關方面都明白,機密資料一經外洩,尤其落入新聞媒介手上,已再無機密可言。既是數位資料,可以即時覆製分發,當局如何設法收回都已無補於事。

這事在7月時發生,《衛報》在率先報導美國國安局前僱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所披露的英美監聽機密之後不到兩星期,英國政府大概希望把損失減至最小,力圖向《衛報》施壓。兩名政府高官拜會《衛報》正副總編輯,要求《衛報》把來自史諾登的美國國安局的大量數位機密資料馬上交出。政府表示,有關資料是被人盜取的,報紙不應管有。政府方面希望能將此事低調處理,非必要時不會走上法庭途徑解決。

《衛報》總編輯Alan Rusbridger表示,此類文件涉及重大公眾利益,可讓公眾了解當局如何過份監聽國民。同時,在捍衛新聞自由的大前提下,交出資料等同出賣消息來源,無論如何不能照辦。況且,一旦交出資料,當局可經由科學鑑證分析,得知何人(包括記者)曾經接觸過或使用過有關資料。
在政府首次提出要求的三個星期內,政府參與商議此事的特工人員一再表示甚不放心,恐怕外國政府尤其俄羅斯及中國會駭入《衛報》的電腦系統以竊取該些資料,而《衛報》則解釋該些資料不存於主電腦系統而已單獨另存他檔。

外洩機密資料早已流出國外
《衛報》總編輯表示,他已向政府說得清楚,有關數位資料早已覆製,流出國外,在美國和巴西都有,而且《衛報》亦非只此一家取得由史諾登所外泄的數位資料。政府方面則堅持必須交出,不然也要將之銷毀。

Alan Rusbridger表示,政府態度愈來愈見強硬,而《衛報》的律師也擔心政府方面可能申請一項關於擁有非授權機密資料之禁制令,甚至可能根據《官方保密法》而對《衛報》展開刑事訴訟。在此種情況下,《衛報》有可能被法庭下令停止一切相關報導,並被迫交出資料。
經過連番交涉後,在7月中,雙方終於協議一個象徵性解決辦法。於是在7月20日,在《衛報》倫敦總社地庫內,一場在英國情報當局(GCHQ)兩名人員在場監視及錄影下,用鐵斧砸爛電腦硬件及記憶體的遊戲遂告上演。

這個做法似乎也保住了雙方顏面,當局算是取回外泄資料(至於數位資料已傳至英國國外則在所不計),而媒體也沒有完全屈服,算是捍衛了新聞自由。
砸爛電腦事件發生後12日,《衛報》的倫敦版與由紐約分社編輯的美國版仍有根據這些外洩資料大爆英美監聽機密。事實上,專責撰寫有關報導的記者 Glenn Greenwald本人也非在《衛報》倫敦總社上班,而一直身在巴西領導一組專人為《衛報》撰寫這些報導。

《衛報》總編輯在該報網站抖出此事,皆因該名記者的同志男友David Miranda (他也一直協助該名記者工作)上週由德國前往巴西途經倫敦機場的過境區時被英國當局人員根據僅適用於機場或港口的特殊反恐法例,扣押九小時,進行詳細問訊後才放人,而他隨身攜帶的手機、手提電腦和記憶體已全被扣下。事後,英國內政部承認此項偵查行動與反恐調查有關,其後更表示,此人攜有以千頁計數位資料均屬敏感的國安資料,當局現正進一步分析。

David Miranda被扣九小時事件發生後,《衛報》大表憤慨,批評當局在機場過境區進行扣押問訊的做法,使被訊者(包括如為記者)得不到正常的法律保護。《衛報》向法院申請要求司法審查此事,但此一申請已遭法庭駁回。

對於此事,英國記者工會已批評英國當局動輒以反恐為理由而踐踏新聞自由,有損新聞業正常運作。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可參看報導:
NSA files: why the Guardian in London destroyed hard drives of leaked files | World news | The Guardian
http://www.theguardian.com/world/2013/aug/20/nsa-snowden-files-drives-destroyed-london?CMP=EMCNEWEML6619I2&et_cid=45931&et_rid=1250192&Linkid=http%3a%2f%2fwww.theguardian.com%2fworld%2f2013%2faug%2f20%2fnsa-snowden-files-drives-destroyed-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