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網路連結速度以及普及率的大幅增進,數位內容獨霸了全世界。在這個並非人人能夠享受免費教育的時代裡,網站提供終身學習者一個自我學習的工具,人們不用繳交昂貴的學費,就可以擠身史上靠自學成就自己的偉大思想家,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明家貝爾,微軟創始人之一艾倫,以及作家海明威之列。

    「學習並非學校的產品,而是靠人的一生不斷努力汲取而來,」愛因斯坦。

2001年4月,當時的麻省理工學院董座查爾斯˙維斯特(Charles M. Vest)博士,曾宣布該校將會把所有課程資料免費放置到網路上去。這一宣布成就了OpenCourseWare (http://ocw.mit.edu/index.htm) 這個開放課程平台,提供世界各地其他教師及終身學習者聽到、讀到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課程。

五年之後,2006年4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也宣布將完整的學術課程放在蘋果Apple’s iTunes U (http://www.apple.com/education/itunes-u/)之上,現在已成為全世界收錄教室講課影音檔最多的網路平台之一。

2007年10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課程內容,也可以在Youtube上看到。根據該校影音平台管理經理班雅明˙哈伯德(Benjamin Hubbard)說,該校從2001年開始在網路上分享課程影音以來,下載次數已突破1億2千萬次。

近年來,耶魯、史丹佛與哈佛大學也都跟隨線上開放課程的計畫。 Open Yale (http://oyc.yale.edu/ ) 是一些卓越的老師或學者們授課的免費入門課程,該計畫是由威廉與弗羅拉秀麗特基金會( William and Flora Hewlitt Foundation ) 所資助。在美國之外,如印度一些特選大學,也已經建立了大量的線上課程,已便能觸及這個國家更多爆炸性成長的大學生人口。而在史丹佛,你也可以免費在The Stanford Mini Med School (http://www.openculture.com/2010/07/the_stanford_mini_med_school_the_complete_collection.html ) 上課,該平台的特色是擁有長達三年的系列課程,由超過三十位傑出教授群、科學家,以及醫師授課。

另一方面,為世人所熟知的線上百科全書,維基百科(wikipedia),由於它的免費、以及內容可隨時汲取的特性,很快地就在教育領域中獲得正當性。使用網路,你只要點一下滑鼠,就可以學到一種新語言或者挖掘形上學等知識的深度。全球資訊網(Web)早已賦予使用者打開世界虛擬學校的鑰匙,為全世界的學生打造一個線上學習平台。

開放的文化
知識的使用與貢獻權,應該是要開放出來的吧?一點也沒錯。這亦是開放教育運動(Open Education Movement)原初的哲學基礎。從2006年開始,唐.卡門(Dan Colman)博士推動Open Culture (http://www.openculture.com/ ),這是我所遇到的最大的免費文化、教育媒體網站,它花了五年的時間,成為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免費文化、教育媒體網站。

1997年在史丹佛大學拿到博士學位的卡門,他本身的工作是史丹佛的終身教育計劃的執行者,而在業餘的時候,擔任該網站的編輯。

Open Culture這網站有兩個層面:第一,它是一個入口網站,蒐集了許多外部連結供使用者直接汲取來源網站的資料,不論是資料是來自網站、Youtube或iTunes;第二,它包含一些經過精挑細選的部落格文章,每天均會有2-3篇文章更新,例如這篇「現存星球大戰: 沙塔瑞遇見達斯維達」 (The Existential Star Wars: Sartre Meets Darth Vader) , Open Culture 這個網站蒐集了超過350個課程,比如 TED的演說、超過380支經典電影,以及超過好幾萬小時的有聲書資料。實際上,該站50% 的內容,均是影音的資料。

未來,卡門想要執行一項社交性功能,那就是使用者可以去評分這些課,然後分享。更重要地,他想要增加一個「關鍵性元素」到網站以及開放教育運動。如果使用者在教室中,他們如何得到回饋?他們如何得到修得的學分?然後,也許我們該問,我們如何衡量以這種新方式下所進行的學習?(黑體字為原作者所加)

翰學術
「翰學術」(Khan Academy) (http://www.khanacademy.org/) 這網站蒐集了超過2,100部教育影片,內容深度從 1+1=2 至大學程度的微積分,以及物理學均有。「翰學術」網站包括有個重要的「記錄」特色,亦即每次你在處理一項問題或是看一部影片,該網站會記住你已學習過的內容,以及你花時間在何處。這類的資料均是私人的,不過卻暴露給每位使用者強大的統計資訊。教練或家庭教師也可以利用臉書或Google的帳號登入「翰學術」網站,然後追蹤學生的進步幅度。「翰學術」的知識地圖( https://www.khanacademy.org/exercisedashboard ) 顯示所有它的運作概念。了解更多關於「翰學術」的youtube影片:
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p6l8-1kHUsA

學術地球
「學術地球」(Academic Earth)( http://academicearth.org/) 現在正從事學術影片及課程的蒐集任務。不過他們並沒有包含聲音課程,有些僅有聲音的課程被釋出來,主要是考量到預算有限的問題。「學術地球」網站的特色是影片,而且不需要直接連結至iTunes即可觀看。來看看這個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名教授授課的「科學、魔術與宗教」整學期課程吧:http://academicearth.org/courses/science-magic-and-religion

P2PU
約翰.步里特(John Britton),在Twilio企業擔任開發推廣工作,花了一年在壬色列理工學院(RPI)學習核工,後來轉到電腦科學領域。他很快地知道自己不喜歡學校,但又不想退學,於是他希望將這個體系遊戲化。隔年,他到西班牙學習當地語言風俗。回來後,他在自己創辦的公司裡建立了「實習制度」,並希望學校可以因此虛級化。最後,受到書本招喚,他又花了一年到中國,三個月在北京、九個月在香港。但在剩下一學期時,他被退學了,負債6萬美金。

步里特現在與P2PU創辦者一起工作。「就跟在沙發上上網一樣,只是現在是為了學習,」步里特說。P2PU在2008年開始,2009年9月9日即發行6個點狀的免費課程。這些課程,在六個星期內有15-20人加入。之後每一個週期,課程數就倍增。就在最近,第四個週期就有60個課程,每個課程有20個人加入。P2PU必須回絕將近17,000 人的申請。看更多P2PU:
http://vimeo.com/11158136#

去年,他們與Mozilla合作組隊創建P2PU 網站工藝(P2PU School of Webcraft),它是一種新式教導與學習網頁開發技巧的方式,這類課程全球使用者均可參加,百分之百免費,而且交由學習者、教師與其他貢獻者掌控。他們的目標,是提供一個免費的技術學習及認證管道,以協助人們在開放網頁技術上開創事業。

技術分享
在2011年4月初春的紐約市,我們首創撰寫關於「技術分享」(Skillshare)( http://www.skillshare.com/learn)。簡單說,它是一個社群市集,開放讓使用者從任何人身上學習任何事物。教師們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在任何地方主持課堂;課堂刻正在任何地方發生。
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在TED演說的最後,他鼓勵每個人「藉由在企業、多媒體以及網路中所顯現的特殊資源,結合科技與教師的天賦,來改革教育。並不只是為了我們自己,也同時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誰不想為了小孩讓世界變得更好呢?在看過TED的演說之後,它更深植了改革教育的種子與靈感。

去年,我為了慈善目的參與在2010世界撲克大賽,捐贈了我全部的獎金並且接受世界頂尖的一些撲克選手的指導。回到紐約市之後,我的朋友們要求我開班授徒,當時,正是所有事情都可藉點滑鼠得知的時代。因此,「技術分享」(Skillshare)便誕生了。(麥可.卡迦納普肯,技術分享的創辦人)

因此,麥可如何想像教育的未來?他說:「科技帶來了學習的民主化機會。當求取一個學位需要花費高達10萬美金,但其實所有的資訊都可以在『翰學術』裡免費學習時,有些事情在根本上就是錯的了。我們需要回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學習新技能。」

賽特伯
想要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或是生態學?賽特伯(Scitable)(http://www.nature.com/scitable)是一個免費的科學社群網站,網站上頭還有經由同儕審查的圖書庫建置。這個網絡在2009年上線,屬於自然出版集團(Nature Publishing Group)的產品線之一,該集團是全球最大、最享有聲譽的科學出版企業。該站致力於鼓舞學生參與科學教育及整個科學體系裡,因為這是當今的大問題。事實上,在高中有學習科學教育的學生,到大學之後將近會減少4成。目前該網站共有超過1百萬名的使用者,最近有「綠色科學」及「科學在非洲」單元上線。目前亦有行動版上線。

Skype 的角色
無疑地,在教室中,科技已然改變了教育。而即時通訊軟體Skype的全球平台與廣大使用者的採用,使其成為達成教育改革目標的最有力科技。
有聽過「雲端奶奶」(http://thenextweb.com/apps/2011/01/18/the-granny-cloud-uses-skype-to-educate-children-in-india/)? 一位教育科技的教授英國新堡大學(Newcastle University),蘇格塔.米特拉(Sugata Mitra),決定要用Skype改善全球的識讀能力與教育,他央請一位英國的老奶奶講述了200個故事,然後藉由Skype 讀給200位印度的小朋友聽。

賈昆萊.巴特瑞(Jacqueline Botterill) 負責Skype的企業社會責任在歐洲啟動。在2010年3月30日,「Skype在教室」(https://education.skype.com/)上線,該企業至此進入了教育領域。她說:「我們想幫助有志一同的教師在專案上協同合作,並且分享彼此資源。Skype能夠連結全球孩子們,彼此分享學習經驗,並且Skype低成本且容易使用。」上線以來,已有12,000位教師加入。

貝特西.蘇益爾(Betsey Sawyer),一位麻州格羅頓鎮(Groton)鄉間的中學教師,將Skype整合到她的課堂中,她的學生常常與一個阿富汗青年和平自願團體聯繫。學生們會問他們的線上筆友關於阿富汗的事情,也會與他們交換自己的經驗。終於,這個10-17歲的青年計畫,已經成長至125位成員。

全球教學(Teach the World Online) (http://www.teachtheworldonline.org/) 亦使用Skype讓海地與柬埔寨的學生與英語教師聯繫。新聞素養計畫(The News Literacy Program)( http://www.thenewsliteracyproject.org/) 亦使用Skype,如此一來,新聞記者可以擔任教師,給全世界的學生講課,教導學子們如何在數位時代從小說中蒐羅事實。這裡有更多的開放教育資源簡介:
http://mindshift.kqed.org/2011/05/10-open-education-resources-you-may-not-know-about-but-should/

本文編譯自How the Internet is Revolutionizing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