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半年多,「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在2013年12月1日,於台北非政府組織會館中召開成立大會。該協會成立的所屬「獨立媒體學院」,2012年6月由六位媒體工作者所發起,分別為公視《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上下游新聞市集》調查記者汪文豪、新聞媒體工作者柯金源、輔大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獨立媒體工作者馮小非、媒體工作者黃哲斌。

台灣政經環境自從1980年代逐步開放以來,「眾聲喧嘩」現象經常被詮釋在不同形式的媒體,多元背景的媒體工作者上。然而隨著時代變遷,2008年,中時媒體集團號稱以204億元天價,轉手兩家電視台及兩報一刊;2012年,壹傳媒以175億元,交易旗下的報紙雜誌及電視台。看似自由開放的台灣媒體環境,事實上對話溝通的資訊管道,多數仍被富商掌握;新聞自由與編輯自主,除倚賴媒體老闆的善意,透過公民社會的積極爭取,希望能使主流媒體聽見公民的聲音。

                                                     
                                                                             ( 對談人楊士範(右)及楊虔豪(左))

因此,公民意識的覺醒加上科技進步,「眾聲輪唱」成為現今獨立媒體的精神。大會成立當天,除說明協會成立目的、年度工作計畫、理監事選拔等行政事務外,特別的是,主辦單位規劃出不同獨立媒體主題,邀請現場來賓一同對談。分別為上午場「獨立媒體群英會」中的《MATA TAIWAN》創辦人方克舟、《佔空間》發起人AJ及《台大意識報》的社長林月先、總編輯潘雅琪。下午場有兩論壇,分別是「獨立媒體論壇」中的《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馮小非及記者林慧貞、《苦勞網》記者孫窮理;「獨立媒體新力量」中的《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駐韓獨立特派員楊虔豪。

在上午場次「獨立媒體群英會」分享中,方克舟以漢人身分克服與原住民部落溝通、採訪,進而成立屬於原住民族群的發聲管道《MATA TAIWAN》;AJ則是以台中在地人觀點,《佔空間》取材出有關自己生活的小事物,加上設計的專業背景,望能透過自編刊物發聲;《台大意識報》屬於校園性質媒體,批判意味濃厚,林月先及潘雅琪現場說明身為台大學生同時是校園記者意識報的緣起、運作的現況,以及所面臨的困境。

下午場次的活動對談更為精彩,在「獨立媒體論壇」中,由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陳信璁邀請《上下游新聞市集》編輯馮小非及記者林慧貞、《苦勞網》記者孫窮理,透過對談與分享,共同勾勒出獨立媒體的輪廓。馮小非提出獨立媒體工作者首重新聞專業,由於「上下游」組織緊密,新聞部製播新聞的成本可由廣告部(即銷售農產品市集收入)幾乎能夠支應,林慧貞提出一則新聞的追蹤、議題的深入,仰賴於記者的查證功夫確實,例如「牛奶是否有毒」新聞事件,她甚至找到與運動疾病學相關的線索。有些新聞甚至也會因為主流媒體版面不足、內部編控問題、人力緊縮,有時還會主動釋出給非主流媒體工作者採訪。

孫窮理在《苦勞網》擔任記者十多年,當初「士林王家」新聞造成社會嘩然,苦勞網則是不眠不休的徹夜守候,敬業精神值得人敬佩。至於苦勞網內部組織亦平行化,經常是有同仁高聲一呼採訪主題,所有人馬不停蹄的追隨。這兩種獨立媒體經營成功的案例值得同業參考,馮小非指出曾經也有投資者欲介入,皆被拒絕。有趣的是,小額捐款的金額則是年年成長,代表著公民對於非主流媒體理念的支持度與需求的聲音更加提升。

                                                       
                                                                              (照片 獨立媒體新力量主持人于立平)

另一場次「獨立媒體新力量」中,則由公視《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主持,對談人為《關鍵評論網》創辦人楊士範、駐韓獨立特派員楊虔豪。希望透過各領域獨立媒體工作者職涯經驗分享,認識不同世代面對媒體工作的方式。楊士範過去曾擔任《商業周刊》數位內容編輯部資深編輯,此次創業無非是希望能夠為讀者帶來更多有用的資訊,他認為有用的資訊應該出現對的時機上。因此,《關鍵評論網》2013年8月成立以來,秉持著選自多元文化的新聞和專欄平台初衷,帶給讀者不同閱讀感受。1990年出生的楊虔豪,在新生代的獨立媒體工作者中一枝獨秀,分享當初帶著想要成為主播的夢想,之後為獨立駐韓派員的歷程,他同時也要提醒想要成為獨立特派員,特別是在國外的後生晚輩們,記得要做足功課,克服語言障礙,平時要有儲蓄習慣以便供稿量不多的情況。

 
獨立媒體資源整理如下:

《MATA TAIWAN》http://www.pure-taiwan.info/

《佔空間》http://artqpie.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