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一日對媒體界來說,應該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歷經半年的審查,「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終於通過內政部成立許可,並且在這天舉行成立大會及第一次理監事會,現場來了許多與會者共襄盛舉。
或許大多數人對獨立媒體的印象都還略顯模糊,為此協會今天特地舉辦多場相關講座,其中第二場的「獨立媒體論壇」即邀請到公視有話好說的陳信聰先生主持,由《苦勞網》的孫窮理先生、《上下游新聞市集》的馮小菲小姐以及林慧貞小姐,一起和我們分享兩間不同獨立媒體組織的編採流程,以及各自經營獨媒的經驗分享。
經營一種獨立
《苦勞網》(http://www.coolloud.org.tw/)做為一個長期關注台灣社運相關訊息的網路媒體,走過時間的考驗,一直都以「運動的媒體,媒體的運動」自許,除與社運團體長期建立關係,作為對外發佈訊息的平台,並自產報導傳遞出與主流媒體較不同的邊緣聲音。他也將媒體本身看作是論述實踐的一部分,透過一種接近又帶有批判的距離,試圖介入議題產生連動,與行動者共同創造出更具有廣度與厚度的批判性視野。
《上下游新聞市集新聞市集》(http://www.newsmarket.com.tw/)比起《苦勞網》較晚成立,但卻是一個專注關心農業、食品,以及友善土地議題的社會企業,期待透過將廣告部門替換成市集的新型經營形式,改變長期以來新聞必須依賴廣告的媒體生態,創造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
馮小菲在開場即肯定的表示,獨立記者是可以成為一種行業的。她說,成立《上下游新聞市集》至今,一路走來很有趣但也很艱辛,因為要做到「真正的獨立」很難,這種獨立乃是超脫於社會、政治環境之外的,必須在個人意識形態和心理上,拉扯以達到平衡的獨立,但透過獨立媒體,可以聽見台灣更多元的聲音。
建立符合獨立精神的編採流程
一直以來,我們所熟知的新聞產製流程都是記者將自認重要的議題,在經過高層主管層層把關和審核之後,才可能出版,但獨立媒體在編採及結構上有何不同,馮小菲說,就拿《上下游新聞市集》為例,雖然編制很小(僅三位記者、一位編輯),彼此之間的聯繫只靠臉書群組,但是正因獨立媒體長期都以發展主題式調查報導為主,所以通常可有較長的佈線期,記者雖然還是有每日新聞要報稿及跑線,但相對地大家都會彼此提供線索、討論,也會互相辯論議題,沒有階級之分。
在《上下游新聞市集》還算新進記者的林慧貞也說,通常一則新聞在獨立媒體的編採過程中,可以有很多討論面向的呈現,新聞編採更希望受訪者是願意曝光的,這是為了增加新聞的可信度。獨立媒體雖然人力較少,不過在《上下游新聞市集》工作並不會感覺到有被指派去做某則新聞的壓力,相比於其他同業,也比較不會有時間被壓縮的考驗,可以多方發展角度以及訪問的深度,這應該是獨立媒體較不同的地方。
《苦勞網》目前有四名記者,孫窮理談到,大家是採輪流擔任主編的形式,因此每個人都有機會在不同位置上,並且用不同的角度看議題,不過《苦勞網》屬於較鬆散的媒體結構,工作較彈性,通常都是比較被動的跟議題。
獨立記者的特質
至於問到獨立媒體會需要什麼樣特質的記者,會選擇怎麼樣的人才,馮小菲直言,她重視的是新聞專業,和對新聞的熱情,如何把一件事情演繹成給閱聽眾看的新聞,需要的是評論的能力,以及不帶立場的角度,因此她都會要求記者必須將自己採訪的意見和個人空間做適當區隔,這樣才不會讓別人混淆獨立媒體的立場。
不過孫窮理卻有不同見解,因為《苦勞網》並不會要求記者沒有立場,光是從議題的選擇到呈現,就是一種立場。孫窮理說,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同樣的每位記者也會需要自己的對話對象,但他也給有心想加入獨立媒體的人建議,一定必須很了解特定媒體的專長領域,才不會有適應不良的情形,若是不懂特定組織的運作脈絡,可能會在跑線的過程中覺得挫敗,就連資深記者也不例外。
而大家最關注的獨立媒體經濟來源,馮小菲和孫窮理也都提到,近年來的發展幾乎都是正成長,雙方堅持有品質的新聞就一定會有人買單,從每個小報導中做大新聞的潛力,是獨立媒體一直在努力的目標。
《上下游新聞市集》秉持著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的調查員精神,對比《苦勞網》的結合立場與批判觀點,兩者各有優劣,就讓閱聽眾去思考及選擇,但可以確定的是,這些獨立媒體人都在崗位上堅持只做「好」新聞,而不是刻意要和主流媒體做出區隔或是劃清界線,因此我們也期盼,台灣媒體會出現更多更有深度及厚度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