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媒體新聞亂象頻傳,經常有人批評台灣社會動盪不安,除政治外,就是媒體了。一般大眾接收資訊內容主要分為電視及報紙,電視頻道將近一百家,各家媒體業者為爭收視率排行、商業營利收入,「奇招」盡出。如重複播放同一則新聞、 消費娛樂與置入性行銷新聞普遍、新聞報導戲劇化、意識形態偏頗以及缺乏國際新聞等;平面媒體整體而言較電視媒體和緩,但亦有漸趨往下之趨勢。尤其,電視上「談話性節目」由於製作經費少、收視效果好,透過每天經常性的製播,部分節目意識形態明確或「藍綠對立」,亦或是聳動、物化等之新聞標題或內容,已成為台灣媒體界一大「奇觀」。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開始推動媒體評鑑調查,希望能夠長期累計並發展出一個系統性的指標來評析,科學性的發現新聞內容的品質、報導新聞方式是否符合公正客觀的標準。讓全民有一個了解媒體表現的基礎,未來更能讓全民發現媒體現況的種種問題。第一年研究計畫由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劉昌德執行,2013年12月底並完成研究成果發表。媒體觀察基金會透過在後門咖啡廳舉行成果分享會,由公共事務場林福岳教授擔任主持人,由劉昌德教授知識分享並與華視新聞部副理陳秀鳳對談,現場聚集許多關心此議題的公民,現場並有許多熱絡的討論。

新聞專家學者看台灣電視新聞媒體的表現


(照片 劉昌德教授)

劉昌德表示,這項計劃指標共有三構面,分別為「社會責任」、「新聞自由」、以及「新聞客觀性」。調查計畫透過這三個構面進行問卷設計,以2012年全國新聞傳播相關科系新聞採寫與製作相關課程為調查對象,累計母群體為175名,最後完成問卷總回收53份。評分方式是除對電視台整體評分外,各項目取前後各兩名的極端值;報紙除整體評分外,各項目則依序排名,填答者以內容分析方式,調查報紙與電視新聞中新聞正確性、政治意識偏態、國際新聞比例、置入性行銷、與其他議題(如電視新聞重複率、網路擷取等)等各類分析。

最後調查結果,共分為基本資料、電視新聞整體評分與四大報表現。首先在基本資料分析上,樣本數多屬於在都會區、男性居多、年齡多落在35-54歲之間;電視台整體表現以100為滿級分,公視最高分、其次是TVBS、非凡新聞及民視,最低分則為中天新聞台。

劉昌德教授解釋公視為公廣集團之一,內容優質是民眾長期的印象,中天新聞台表現差強人意,推測與2012年旺中併購案有關係。至於四大報紙表現方面,《聯合報》最高分,《蘋果日報》緊追在後,再者是《自由時報》,最後是《中國時報》。

劉昌德教授指出《聯合報》與《蘋果日報》不分軒輊,《聯合報》用字遣詞、事實與意見分離表現最佳;平衡報導方面則由《蘋果日報》一支獨秀,《中國時報》則是常見政府或商業的置入性行銷報導居多,因此居於末位。

資深人自己怎麼看同業表現?


(照片 左為林福岳教授、右為陳秀鳳副理)

華視新聞部副理陳秀鳳以長期在新聞實務界的工作經驗,針對這份調查研究提出幾項回應。一、人才培訓困難:現今電視台線上記者資歷淺,中生代主管有感於媒體環境惡劣,紛紛出走轉行,而新進人員的養成教育則須靠自己摸索,陳秀鳳不諱言提出,每當她走進校園談產學合作時,同學(特別是女性)總認為在新聞部工作最終目標要擔任主播一職,卻不願意跑議題深入的新聞,造成資深記者斷層現象;二、頻道太多:有線台每天24小時不停歇播報新聞加上無線台固定新時段播出,台灣土地有限,媒體記者每天要產出新聞壓力之大,有時也會有「廢新聞」濫竽充數;三、新媒體勢力:由於電視台收視率成為電視台主管每天生存的法則,然而因應新媒體、網路勢力崛起,許多觀眾觀看新聞多半透過Youtube,或者社群媒體上朋友的轉載,在思考著如何抓回收視率同時,也思索著如何創建一個新的商業模式;四、視野不夠;五、收視率決定一切。
 
新聞也可比擬物流業
媒觀公共事務長林福岳指出記者之於新聞,好比物流業之於商品,若要商品叫好又叫座,物流業者也必須善盡責任,應該如何將民眾對於一個好媒體所扮演的角色想像,能夠符合政府、學界、及實務界三方的期待,有賴於民眾與主流媒體的對話。

雖然收視率背後的取樣標準因不採納50歲以上的觀眾列為分析族群,且取樣樣本也不足以代表全台灣受眾人口的品味,儘管備受人質疑,現今仍是操控電視台製播新聞、節目的科學化衡量工具,具有該節目是否停播的生殺大權。此外,現場來賓也針對「研析新聞報導與新聞性節目」研究計劃提出樣本質疑,是否過於菁英化的意見,應多採納實務界的觀點,納入目前的困境作為分析依據。

此外,如何提升記者的專業素養也是改善新聞品質日益低落的重要解方,林福岳強調,該研究計劃成果僅是第一步,往後累計後的資料與報告本身意義,望能確實為目前主流媒體創造一個新的營運模式,讓民眾享有優質的新聞內容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