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吳浩銘)

人民擁有媒體識讀能力,在台灣充斥著媒體亂象的社會中顯得十分重要。因為,新聞報導並不代表真實,甚至,現今新聞還會刻意掩蓋真相。如何提升檢測(Detect)加上能力(Capability)概念,換言之,他可以、他知道能夠這樣做,可以讓民眾知道如何避免過度依賴商業媒體。

2013年12月30日由美國波士頓大學(Boston University)副教授吳浩銘主講的新書發表會《媒體生病了》,在如何提升媒體識能上有充分的分享說明。方法之一便是讓大眾學會使用各種媒體,年紀較年長的民眾,臉書使用行為上的缺乏,是否可透過不同媒體的形式使年長閱聽人具有媒體識讀能力。

此外,瞭解各種媒體報導的趨勢,哪些媒體具有藍綠色彩、哪些媒體又有立場偏差、知曉哪些媒體較為公正等。最後在提升媒體識讀能力的方法,紀錄並管理自我使用媒體的習慣。閱聽人能夠自我監督是否在某類媒體上使用頻率偏多,例如,每日閱讀《中國時報》,可藉由閱讀其它刊物獲得平衡。或者「我喜歡玩電玩」並且記錄每天沈溺於電玩的時間,最終獲得結論,玩電玩對自己生活並無幫助。類似自我監督的行為在許多已開發的國家中,教育著如何善用媒體的方式來改進自己生活機能與生活品質。

勇於抵制劣質媒體內容也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之一。如果認為該媒體內容不好,除抵制外,也要勇於發聲,台灣人習慣默不吭聲,實際上如能提出有效的建言,使得劣質媒體感受壓力進而改善。除了向媒體人反應外,也可向政府、立法委員申訴劣質媒體表現情況,未符合社會期待,部分電視節目未按照常理進行,這些都是一般民眾能夠付諸實際行動的。

另外,若民眾知道新聞事件的真實性與報導內容有出入,可參考Check.org網站經營方式,是由美國某一基金會所贊助成立的,目的在於檢視媒體報導內容是否正確,若是檢視錯誤內容,將會公諸網站上,並告知該媒體,記者因為羞愧知道內容品質不好將會對後續新聞內容報導處理更加謹慎。台灣也能效法此經驗,共同為新聞品質努力。

改善媒體環境,民眾還能夠支持相關的公益組織,特別針對監督媒體的團體,可以捐錢、捐時間、捐力量來表示支持,例如:記者協會、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媒體公民行動網等。在支持另類媒體與參與度上,所謂非主流媒體就是民眾較少看過或聽過的品牌,多涉獵及培養多元媒體的使用習慣。

公共電視及國家廣播電台,在剛開始觀看或收聽時候,或許不太吸引人。但人的品位及收視習慣可以經過時間培養出來的。久而久之,自然習慣以優質內容為主的新聞,或者,試著收看外文為主的電視新聞,藉此瞭解國外報導與國內報導有何差異,取得認知上的和諧。吳浩銘教授最後提出,一般民眾可藉由多元的媒體使用習慣、客觀接受新聞報導,進而研判新聞正確性。

最重要的是,這種由一般民眾向媒體進言,由下而上的改革力量,形成一股輿論壓力,是能夠改善媒體品質較為有效的方法。因為由上而下改革的力量,侷限於大老闆們的商業思維與考量,因此,從個人出發,由草根力量一點一滴進而改善媒體環境,共創更好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