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來往於美國,大陸,台灣之間,每一次在桃園下了飛機後,就覺得被台灣新聞,尤其是負面新聞包圍得密密麻麻,透不過氣來。世界上發生大事件,卻比不上一則車禍新聞重要。去年暑假,台灣新聞界似乎就為洪仲丘事件而存在,不管美國政府是否因為國會杯葛預算上限而關門,可能引起經濟危機;敘利亞平民婦孺死傷無數;北韓發射導彈,這些事件雖然遙遠,在全球化的今天,都可能對你我有重大影響。
最近有些電視台開始播國際國際新聞,但是節目安排在晚間11點以後,相信看的人不多,有的在黃金時間播出一些國際新聞,都是選取最刺激,微小,惡質新聞,以博眼球。國際新聞就是台灣新聞的延伸。
長久不重國際新聞,最直接的影響是坐井觀天,缺乏國際視野,因此公共輿論只重什麼對台灣不清楚國際間錯綜複雜情勢,在貿易談判中,只重對台灣是否有利,而忽略,也缺乏大格局,例如台灣的設計,甚至台灣電影很難打進世界市場,也不可能成為國際產業。
其次,我覺得缺乏國際視野,更嚴重是對很多事物缺乏系統性思考。例如要了解國際問題,必須了解世界文化,宗教,經濟及邏輯,例如要懂中東與西方衝突,阿拉伯之春就要懂猶太教,回教,基督教長久以來的愛恨情仇,也要懂當時英美法殖民時期的作為及歷史影響,更要懂回教裡各派遜尼派,什葉派,各有其主,也各自敵視。
同樣地,東南亞與我國貿易日益精進,要了解泰國的暴亂,緬甸對民主的躊躇,都是有其歷史,宗教緣由。
而這種系統性知識及思考在現今碎片化時代最重要,小至就業,就學,考試,大至行銷,管理,領導都需要總體,宏觀,策略,而這些知識都必須從了解世界,了解嚴肅政治經濟問題所訓練出來的。
再來,我覺得不看國際新聞,就因為沒有比較,尋找不到台灣在世界幸福光譜上的定位,人們焦燥不安,其實以國際各種指數來看,台灣各種情況不錯,物價低,住家購物都方便,無數的文化活動,音樂會,畫展,如莫內,達文西展,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國民購買力指數比日本還高,更沒有戰亂,暴動,人民溫文有禮,不是媒體每天放大鏡報導犯罪,芝麻小事,台灣人民應更具幸福感,很多大陸人士視台灣為東方北歐或東方瑞士,終生以來台灣一遊為夙願。其他外籍人士則喜歡台灣的自由自在及濃郁的人情味而流連忘返。
至於國際新聞,我2009年開始到中國教書,反而發現中國在這方面資訊,知識及管道豐富得多。每天晚上七點我可看鳳凰台華聞大直播,兩岸三地加上美國的重要消息都可知道,接著鳳凰台九點的時事直通車也有如中東,俄羅斯,歐洲消息,錯過此,中央電視台十點也有世界新聞,如果那天都沒空,可以上網看新浪網、鳳凰網或騰訊網。
我在台灣的朋友會挑戰地問:「這些都是經過過濾,合乎他們角度的才會登。」但 是,知識體系有四個層次:1.資料,2.資訊,3.知識 4.洞見。是必須一層層累積,在台灣連國際新聞資料,資訊都沒有,何來談知識及洞見呢?
而且經年累月看國際新聞的人,很容易發現新聞裡哪些部分有偏見,不可能「被統戰」,你可以萃取新聞裡的可信部分,摒棄有偏見的地方,仍然能了解全局。
因為屬意於中國廣大市場,近年來國外媒體紛紛在中國設立據點,並廣設網站,時時更新,與世界同步。除了已經創辦多年的FT中文網和華爾街中文網,紐約時報中文版,Time和經濟學人,財星也早有中文版,可說世界大媒體全都到齊了,大部分都可訂電子報,例如每天FT中文網和華爾街中文網,紐時中文網都會把電子報送到我信箱,有時間,有興趣的題目就打開來看,看這三家報紙的評論會讓你養成觀點,進而產生洞見。
由於台灣媒體生態不容易一下改變,我覺得讀者不妨把這三個網站列為每天必讀網站,看看除了台灣外,世界發生的事情太多了,也太有趣了。(曾任天下雜誌總主筆,現為汕頭大學傳播學院教授,部分內容轉載自中國時報)